巴山夜雨涨秋 巴山夜雨涨秋池巴山是指哪里
- 游戏八卦
- 2025-04-15 10:01
- 1
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二四西窗雪是什么意思
出自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巴山夜雨涨秋 巴山夜雨涨秋池巴山是指哪里
巴山夜雨涨秋 巴山夜雨涨秋池巴山是指哪里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赏析:
君问归期未有期”,诗一开始,就摆出了不可解脱的矛盾.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悲怆沉痛,笼罩全篇.“巴山夜雨涨秋池”,表面上看,是即景点题.但是这一景象把归期未有期的沉痛情绪,渲染得更形象、更浓郁了.独在他乡异域的巴山,是秋天,又是深夜,又是夜雨.这一情境本身就是令人伤感的.尤其是“涨秋池”三字,秋雨绵绵,把池水都涨满了.诗人抓住了这一精细的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读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
绝句虽属短制,但也讲究结构的技艺.前人有言,绝句大抵起承二句困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如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这首诗的第三句,就显示了这种工夫.“何当共剪西窗烛”,宕开一笔,从眼前跳脱到将来,从巴山跳脱到北方(长安),用示现的修辞方法,写出诗人的遐想.“共剪西窗烛”,可能溶化了杜甫《羌村三首》中“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的诗境,但是由夫妇化为友朋,活用了,情味更浓.“何当”二字,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够”,照应首句“未有期”,既有热切地盼望,又有难以料定的惆怅.在情意上,与前两句,似断非断.
第四句显得更为精彩.“却话巴山夜雨时”,是承“共剪西窗”而来,为顺流之舟.在短小得只能有四句的绝句体裁里,毫不可惜地运用了重复句意,不能不谓之大胆.然而,再次出现的“巴山夜雨”,无单调之嫌,文意反而曲折深厚.如果说,前一句“巴山夜雨”是以景写情,那么这一句的“巴山夜雨”却是以情写景.它与“西窗剪烛”,组成一幅温暖的动态画面,表现了诗人对于归期的向往,对于“君”的深厚友情.这给诗中增添了欢欣感.这种欢欣只是一种难以卜料的期待,因而示现于将来的欣慰,又加剧了眼前归期未有期的痛苦.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不断起伏、跳跃,但是通篇的情感色调又是和谐、统一的.
李商隐的诗,特别是他晚年的诗,感伤情绪很浓.这种感伤反映了时代的黑暗,反映了他个人遭遇的不幸.《夜雨寄北》,虽然有些欢欣的折光,总的看来,也是感伤的.只是这种感伤表现得很曲折、很深沉.一句“巴山夜雨涨秋池”,隐含了多少丰富的潜台词.这里似乎不是由于夫妻分离而感到的痛苦,实在是深深包含了诗人此时此地回顾一生的哀愁,隐含着对于现实的愤懑与绝望.
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是朴实的,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这首《夜雨寄北》,表现了李商隐诗的另一种风格:质朴、自然,却同样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我想知道这首诗的意思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
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 什么意思
题目和作者是:夜雨寄北 ·李商隐
这首诗的意思不像他的其他作品晦涩难懂,大概意思就是:
你问我何时归来,我也不知道自己的归期。眼下这夜色中的巴山,秋雨绵绵,池塘里秋水已满。什么时候才能和你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天的巴山夜雨呢?
详细解释:
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道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解
1、寄北:寄赠给住在北方的妻子.一说是友人.2、君:你,指作者的妻子王氏.一说是友人.3、巴山:也叫大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泛指巴蜀之地) 4、何当:什么时候才能够.5、共剪西窗烛:在西窗下共剪烛芯.6、剪:剪去烛花,使烛光更加明亮.7、却:副词.还,且.表示小小的转折.8、话:谈论.
译文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 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池子.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芯;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思念.君问归期未有期:您问我的归期,但我的归期没有定,
巴山夜雨涨秋池:现在我是独居在巴山的旅馆里,面对不停夜雨,只见秋天的池水往上涨.
何当共剪西窗烛:什么时候才能够与您在家中西窗下面一起剪烛长谈,
却话巴山夜雨时:又说起我独居巴山的旅馆中面对夜雨的情景.
问君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下一句是什么?
问君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下一句为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一、出处:
晚唐诗人李商隐所著《夜雨寄北》。
二、原文: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三、译文:
您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我此时能告诉您的,就是这正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山夜雨了。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齐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
四、注释:
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扩展资料:
文章赏析:
全诗写景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因事抒怀,叙事抒怀,紧密关联。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
这近体诗却有意打破常规,“期”字的两见,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那时我再对你说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我是多么,多么想念你!
拓展资料
一、出自
《夜雨寄北》唐· 李商隐。
二、全文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三、译文
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
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
四、赏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翻译一下,那就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准儿啊!”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
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
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
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
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
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五、作者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溪)生,又号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焦作沁阳)[1],出生于郑州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晚唐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李商隐又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巴山夜雨涨秋沲人何当共剪西窗独却话巴山夜雨时完整的诗是什么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解
1、寄北:寄赠给住在北方的妻子.一说是友人.2、君:你,指作者的妻子王氏.一说是友人.3、巴山:也叫大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泛指巴蜀之地) 4、何当:什么时候才能够.5、共剪西窗烛:在西窗下共剪烛芯.6、剪:剪去烛花,使烛光更加明亮.7、却:副词.还,且.表示小小的转折.8、话:谈论.
译文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 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池子.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芯;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思念.君问归期未有期:您问我的归期,但我的归期没有定,
巴山夜雨涨秋池:现在我是独居在巴山的旅馆里,面对不停夜雨,只见秋天的池水往上涨.
何当共剪西窗烛:什么时候才能够与您在家中西窗下面一起剪烛长谈,
却话巴山夜雨时:又说起我独居巴山的旅馆中面对夜雨的情景.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
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隐
原文: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意思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是什么意思
1、“问君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意思是: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我还没有确定的日子。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河池。
2、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836084111@qq.com,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