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是怎样产生的_物理学是怎样形成的
- 游戏测评
- 2025-04-25 09:57
- 1
物理学的发展和
物理学指事物的内在规律,事物的道理,是研究物质(质量)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是一门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什么是物理学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物理学是怎样产生的_物理学是怎样形成的
物理学是怎样产生的_物理学是怎样形成的
物理学的由来
中文里的“物理”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鹖冠子·王鈇》一文中最早出现:“庞子云:‘愿闻其人情物理’,意思是事物的道理,之后被广泛运用,在《淮南子》,《庄子》,《荀子》等典籍中都有运用。
而外语中的“物理”(physics)一词最早出现于古希腊文φυσικ,原意是指自然。
物理学的历史发展
早在石器时代前 ,人们就尝试着理解这个世界:为什么物体会往地上掉、为什么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性质等等。宇宙的性质同样是一个谜,譬如地球、太阳以及月亮这些星体究竟是遵循着什么规律在运动,并且是什么力量决定着这些规律。人们提出了各种理论试图解释这个世界,然而其中的大多数都是错误的。这些早期的理论在今天看来更像是一些哲学理论,它们不像今天的理论通常需要被有系统的实验证明。像托勒密(Ptolemy)和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提出的理论,其中有些与我们日常所观察到的事实是相悖的。当然也有例外,譬如印度的一些哲学家和天文学家在原子论和天文学方面所给出的许多描述是正确的,再举例如古希腊的思想家、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阿基米德(Archimedes)在力学方面导出了许多正确的结论,像我们熟知的阿基米德定律。
在十七世纪末期,由于人们乐意对原先持有的真理提出疑问并寻求新的,导致了重大的科学进展,被称为科学革命。科学革命的前兆回溯到在印度及波斯所做出的重要发展,包括:印度数学暨天文学家Aryabhata以日心的太阳系引力为基础所发展而成的行星轨道之椭圆的模型、哲学家Hindu及Jaina发展的原子理论基本概念、由印度学者Dignāga及Dharmakirti所发展之光即为能量粒子之理论,电磁学方面,发现了摩擦起电,由科学家Ibn al-Haitham(Alhazen)所发展的光学理论、由波斯的天文学家Muhammad al-Fazari所发明的星象盘,以及波斯科学家Nasir al-Din Tusi所指出托勒密体系之重大缺陷。
萌芽时期
在古代,由于生产水平的低下,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主要依靠不充分的观察,和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直觉的、思辨性猜测,来把握自然现象的一般性质,因而自然科学的知识基本上是属于现象的描述、经验的总结和思辨的猜测。那时,物理学知识是包括在统一的自然哲学之中的。在这个时期,首先得到较大发展的是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的力学,如静力学中的简单机械、杠杆原理、浮力定律等。在《墨经》中,有力的概念(“力,形之所以奋也”)的记述;光学方面,积累了关于光的直径、折射、反射、小孔成像、凹凸面镜等的知识。《墨经》上关于光学知识的记载就有八条。在古希腊的欧几里德(公元前450-380)等的著作中也有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定律的论述,并且对光的折射现象也作了一定的研究。发现磁石吸铁等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发明了指南针。声学方面,由于音乐的发展和乐器的创造,积累了不少乐律、共鸣方面的知识。物质结构和相互作用方面,提出了原子论、以太等设。
在这个时期,观察和思辨虽然是人们认识自然的主要手段和方法,但也出现了一些类似于用实验来研究物理现象的方法。例如,我国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的声音共振实验和利用天然磁石进行人工磁化的实验,以及赵友钦在《革象新书》中的大型光学实验等就是典型的事例。
总之,从远古直到中世纪,由于生产的发展,虽然积累了不少物理知识,也为实验科学的产生准备了一些条件并做了一些实验,但是这些都还称不上系统的自然科学研究。在这个时期,物理学尚处在萌芽阶段。
发展时期
五世纪末叶,生产关系的产生,促进了生产和技术的大发展;席卷西欧的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激发起人们的探索精神。近代自然科学就在这种物质的和思想的历史条件下诞生了。系统的观察实验和严密的数学演绎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被引进物理学中,导致了十七世纪主要在天文学和力学领域中的“科学革命”。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物理学的诞生。整个十八世纪,物理学处在消化、积累、准备的渐进阶段。新的科学思想、方法和理论,得到了传播、完善和扩展。牛顿力学完成了解析化工作,建立了分析力学;光学、热学和静电学也完成了奠基性工作,成为物理学的几门基础学科。人们以力学的模型去认识各种物理现象,使机械论的自然观成为十八世纪物理学的统治思想。到了十九世纪,物理学获得了迅速和重要的发展,各个自然领域之间的联系和转化被普遍发现,新数学方法被广泛引进物理学,相继建立了波动光学、热力学和分子运动论、经典电磁场理论等完整的、解析式的理论体系,使经典物理学臻于完善。由物理学的巨大成就所深刻揭示的自然界的统一性,为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现代
十九世纪末叶,物理学上一系列重大发现,使经典物理学理论体系本身遇到了不可克服的危机,从而引起了现代物理学革命。由于生产技术的发展,精密、大型仪器的创制以及物理学思想的变革。这一时期的物理学理论呈现出高速发展的状况,研究对象由低速到高速,由宏观到微观,深入到广垠的宇宙深处和物质结构的内部,对宏观世界的结构、运动规律和微观物质的运动规律的认识,产生了重大的变革。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克服了经典物理学的危机,完成了从经典物理学到现代物理学的转变,使物理学的理论基础发生了质的飞跃,改变了人们的物理世界图景。1927年以后,量子场论、原子核物理学、粒子物理学、天体物理学和现代宇宙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物理学向其它学科领域的推进,产生了一系列物理学的新部门和边缘学科,并为现代科学技术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引起了人们对物质、运动、空间、时间、因果律乃至生命现象的认识的重大变化,对物理学理论的性质的认识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物理学在揭开微观和宏观深处的奥秘方面,正酝酿着新的重大突破。现代物理学的理论成果应用于实践,出现了像原子能、半导体、计算机、激光、宇航等许多新技术科学。这些新兴技术正有力地推动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促进生产的发展。而随着生产和新技术的发展,又反过来有力地促进物理学的发展。这就是物理学的发展与生产发展的辩证关系。
物理学的分支
牛顿力学(Mechanics)与理论力学(Rational mechanics)研究物体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及关于时空相对性的规律
电磁学(Electromagneti)与电动力学(Electrodynamics)研究电磁现象,物质的电磁运动规律及电磁辐射等规律
热力学(Thermodynamics)与统计力学(Statistical mechanics)研究物质热运动的统计规律及其宏观表现
相对论(Relativity)研究物体的高速运动效应以及相关的动力学规律
量子力学(Quantum mechanics)研究微观物质运动现象以及基本运动规律
此外,还有:
物理起源于哪里?
物理在古代是没有单独的学科的。是包含在哲学中的,如我国古代的墨子就曾经研究过光的直线传播的问题。(小孔成像)。亚里士多德、阿基米德都可以说是哲学家,直到近代才有的物理学科。
物理起源于地球
物理起源于人类认识它
物理起源于人类认识它的时候!!!
物理什么时候有的
物理学这个名词最初是亚里士多德发明的.
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到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学、经济学、美学等,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学》、《学》、《诗学》等.他的思想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创立了形式逻辑学,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对科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亚里士多德把科学分为:
(1)理论的科学(数学、自然科学和后来被称为形而上学的哲学);
(2)实践的科学(学、学、经济学、战略学和修饰学);
(3)创造的科学,即诗学.
物理学方面,亚里士多德反对原子论;不承认有真空存在;他还认为物体只有在外力推动下才运动,外力停止,运动也就停止;还认为作落体运动的物体重的比轻的落得快!
物理学是怎样产生的?
“物理”一词的出自希腊文φυσικ,原意是指自然。古时欧洲人称呼物理学作“自然哲学”。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即是研究大自然现象及规律的学问。汉语、日语中“物理”一词起自于明末清初科学家方以智的百科全书式着作《物理小识》。在物理学的领域中,研究的是宇宙的基本组成要素:物质、能量、空间、时间及它们的相互作用;借由被分析的基本定律与法则来完整了解这个系统。物理在经典时代是由与它极相像的自然哲学的研究所组成的,直到十九世纪物理才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实证科学。在现代,物理学已经成为自然科学中最基础的学科之一。物理学理论通常以数学的形式表达出来。经过大量严格的实验验证的物理学规律被称为物理学定律。然而如同其他很多自然科学理论一样,这些定律不能被证明,其正确性只能经过反覆的实验来检验。
物理学史的发展史
近代意义的物理学诞生于欧洲15—17世纪。人们一般将欧洲历史 作为物理学史的背景。从远古到公元5世纪属古代史时期;5—13世纪为中世纪时期;14—16世纪为文艺复兴运动时期;16—17世纪为科学革命时期,以N.、伽利略、牛顿为代表的近代科学在此时期产生。
从此之后,科学随各个世纪的更替而发展。近半个世纪,人们按照物理学史特点,将其发展大致分期如下:从远古到中世纪属古代时期。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是经典物理学时期。牛顿力学在此时期发展到顶峰,其 时空观、物质观和因果关系影响了光、声、热、电磁的各学科。
甚而影响到物理学以外的自然科学和科学。随着20世纪的到来,量子论和相对论相继出现;新的时空观、概率论和不确定度关系等在宇观和微观领域取代牛顿力学的相关概念,人们称此时期为近代物理学时期。
扩展资料:
伽利略·伽利雷(1564~1642年)人类现代物理学的创始人,奠定了人类现代物理科学的发展基础。1900~1926年 建立了量子力学。1926年 建立了费米狄拉克统计。1927年 建立了布洛赫波的理论。1928年 索末菲提出能带的猜想。1929年 派尔斯提出禁带、空穴的概念。
同年贝特提出了费米面的概念。1947年贝尔实验室的巴丁、布拉顿和肖克莱发明了晶体管,标志着信息时代的开始。1957年 皮帕得测量了个费米面超晶格材料纳米材料光子。1958年杰克.基尔比发明了集成电路。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大规模集成电路。
发展前景:
应用物理学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在物理学或相关的科学技术领域中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开发和相关的管理工作。科研工作包括物理前沿问题的研究和应用,技术开 发工作包括新特性物理应用材料如半导体等,应用仪器的研制如医学仪器、生物仪器、科研仪器等。
应用物理专业的就业范围涵盖了整个物理和工程领域,融物理理 论和实践于一体,并与多门学科相互渗透。应用物理学专业的学生如具有扎实的物理理论的功底和应用方面的经验,能够在很多工程技术领域成为专家。我国每年培养本科应用物理专业人才约12000人。
和该专业存在交叉的专业包括物理专业,工程物理专业,半导体和材料专业等。人才需求方面,我国对应用物理专业的人才需求仍旧是供不应求。
参考资料来源:
简述物理学的发展简史
物理学发展史与各年代成就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规律的科学,是除数学外最基本的一门学科。
物理运动是自然界最普遍的一种现象。
因此物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就是宇宙间各种物质的性质、存在状态、各种物理运动形式及其转化现象、物质的内部结构及这些内部结构的组成部分,物理领域的各种基本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由于一切物理现象都在时间、空间中表现出来和发生运动和转化,所以物理学也要研究时间和空间的性质、联系等。
进行物理学研究,首先是观察各种客观物理现象;或是进行试验,通过变革研究对象以观察因而产生的运动和转化状况中,找出规律;再从许多表象性的规律中,揭示基本规律,建立较为系统的理论。 物理学研究除了要依靠好的科学方法外,还要取决于认知工具。工具越先进,研究效率越高,成果越显著。 物理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科学方法,它对其他学科的研究,乃至哲学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物理学发展史(从1638年至1962年)
公元1638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的《两种新科学》一书出版,书内载有斜面实验的详细描述。伽利略的动力学研究与1609~1618年间德国科学家开普勒根据天文观测总结所得开普勒三定律,同为牛顿力学的基础。
公元1643年,意大利科学家托利拆利作大气压实验,发明水银气压计。
公元1646年,法国科学家帕斯卡实验验证大气压的存在。
公元1654年,德国科学家格里开发明抽气泵,获得真空。
公元1662年,英国科学家波义耳实验发现波义耳定律。十四年后,法国科学家马里奥特也的发现此定律。
公元1663年,格里开作马德堡半球实验。
公元1666年,英国科学家牛顿用三棱镜作色散实验。
公元1669年,巴塞林那斯发现光经过方解石有双折射的现象。
公元1675年,牛顿作牛顿环实验,这是一种光的干涉现象,但牛顿仍用光的微粒说解释。
公元1752年,美国科学家作风筝实验,引雷电到地面。
公元1767年,美国科学家普列斯特勒根据导体内不存在静电荷的实验,推得静电力的平方反比定律。
公元1780年,意大利科学家加伐尼发现蛙腿筋肉收缩现象,认为是动物电所致。不过直到17年他才发表这方面的论文。
公元1785年,法国科学家库仑用他自己发明的扭秤,从实验得静电力的平方反比定律。在这以前,英国科学家米切尔已有过类似设计,并于1750年提出磁力的平方反比定律。
公元1787年,法国科学家查理发现了气体膨胀的查理-盖·吕萨克定律。盖·吕萨克的研究发表于1802年。
公元1792年,伏打研究加伐尼现象,认为是两种金属接触所致。
公元1798年,英国科学家卡文迪许用扭秤实验测定万有引力常数G。
公元1798年,美国科学家伦福德发表他的摩擦生热的实验,这些实验事实是反对热质说的重要依据。
公元1799年,英国科学家戴维做真空中的摩擦实验,以证明热是物体微粒的振动所致。
公元1800年,英国科学家赫休尔从太阳光谱的辐射热效应发现线。
公元1801年,德国科学家里特尔从太阳光谱的化学作用,发现紫外线。
公元1801年,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用干涉法测光波波长。
公元1802年,英国科学家沃拉斯顿发现太阳光谱中有暗线。
公元1808年,法国科学家马吕斯发现光的偏振现象。
公元1811年,英国科学家布儒斯特发现偏振光的布儒斯特定律。
公元1815年,德国科学家夫琅和费开始用分光镜研究太阳光语中的暗线。
公元1819年,法国科学家杜隆与珀替发现克原子固体比热是一常数,约为6卡/度·克原子,称杜隆·珀替定律。
公元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发现导线通电产生磁效应。
公元1820年,法国科学家毕奥和沙伐由实验归纳出电流元的磁场定律。
公元1820年,法国科学家安培由实验发现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力,1822年进一步研究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出安培作用力定律。
公元1821年,爱沙尼亚科学家塞贝克发现温电效应(塞贝克效应)。
公元1827年,英国科学家布朗发现悬浮在液体中的细微颗粒作不断地杂乱无章运动,是分子运动论的有力证据。
公元1830年,诺比利发明温电堆。
公元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公元1834年,法国科学家珀耳帖发现电流可以致冷的珀耳帖效应。
公元1835年,美国科学家亨利发现自感,1842年发现电振荡放电。
公元1840年,英国科学家焦耳从电流的热效应发现所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平方、电阻及时间成正比,称焦耳-楞茨定律(楞茨也地发现了这一定律)。其后,焦耳先后于1843,1845,1847,1849直至1878年测量热功当量,历经四十年,共进行四百多次实验。
公元1842年,法国科学家勒诺尔从实验测定实际气体的性质,发现与波义耳定律及盖·吕萨克定律有偏离。
公元1843年,法拉第从实验证明电荷守恒定律。
公元1845年,法拉第发现强磁场使光的偏振面旋转,称法拉第效应。
公元1849年,法国科学家斐索首次在地面上测光速。
公元1851年,法国科学家傅科做傅科摆实验,证明地球自转。
公元1852年,英国科学家焦耳与威廉·汤姆逊发现气体焦耳-汤姆逊效应(气体通过狭窄通道后突然膨胀引起温度变化)。
公元1858年,德国科学家普吕克尔在放电管中发现阴极射线。
公元1859年,德国科学家基尔霍夫开创光谱分析,其后通过光谱分析发现铯、铷等新元素,他还发现发射光谱和吸收光谱之间的联系,建立了辐射定律。
公元1866年,德国科学家昆特做昆特管实验,用以测量气体或固体中的声速。
公元1869年,德国科学家希托夫用磁场使阴极射线偏转。
公元1871年,英国科学家瓦尔莱发现阴极射线带负电。
公元1875年,英国科学家克尔发现在强电场的作用下,某些各向同性的透明介质会变为各向异性,从而使光产生双折射现象,称克尔电光效应。
公元1876年,德国科学家哥尔德茨坦开始大量研究阳极射线的实验,导致极坠射线的发现。
公元1879年,英国科学家克鲁克斯开始一系列实验,研究阴极射线。
公元1879年,奥地利科学家斯忒藩发现黑体辐射经验公式。
公元1879年,美国科学家霍尔发现电流通过金属时,在磁场作用下产生横向电动势的霍尔效应。
公元1880年,法国科学家居里兄弟发现晶体的压电效应。
公元1881年,美国科学家迈克耳逊首次做以太漂移实验,得到零结果。由此产生迈克耳逊干涉仪,灵敏度极高。
公元1885年,迈克耳逊与莫雷合作改进斐索流水中光速的测量。
公元1887年,迈克耳逊与莫雷再次做以太漂移实验,又得零结果。
公元1887年,德国科学家赫兹作电磁波实验,证实了英国科学家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同时,赫兹发现光电效应。
公元1890年,匈牙利科学家厄沃作实验证明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相等。
公元1893年,德国科学家勒纳德研究阴极射线时,在射线管上装一薄铝窗,使阴极射线从管内穿出进入空气,射程约l厘米,人称勒纳德射线。
公元1895年,P.居里发现居里点和居里定律。
公元1895年,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
公元1896年,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发现放射性。
公元1896年,荷兰科学家塞曼发现磁场
物理学从宏观到微观,由经典物理到量子物理,各个阶段都有其最基本的理论和人物,经典物理最重要的就是牛顿和他的三定律。这是理论和研究领域的变化
经典力学 :
牛顿运动定律-拉格朗日力学-哈密顿力学-流体力学-连续介质力学 ;
时间-空间-运动-位移-速度-
加速度-质量-力-力矩-动量-角动量-能量-功-功率-振动-波-振动学
电磁学 :
电学-磁学-电动力学 ;
电荷-电流-电场-磁场-电磁场-电磁辐射-电磁波
热力学和统计力学
:热机-分子运动论
;温度-热量-内能-自由能-熵-配分函数-平衡态-涨落-相-相变
相对论
: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 ;
时空-引力场-引力波
量子力学 :
薛定谔方程-路径积分-量子场论 ;
波函数-哈密顿量-全同粒子
最近,有物理学新基本理论(或物理学新基本定律),发表在《科技创新导报》2008年第12期的171页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836084111@qq.com,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