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游戏测评 >  > 

宇航员太空行走的视频_宇航员在月球上行走的视频

太空行走是什么意思?如何能够做到太空行走?

太空行走指的是,航天员在太空,月球和火星等其他天体上完成任务的过程。要做到太空行走,首先要坐火箭去太空。

宇航员太空行走的视频_宇航员在月球上行走的视频宇航员太空行走的视频_宇航员在月球上行走的视频


宇航员太空行走的视频_宇航员在月球上行走的视频


太空行走就是在太空里面进行行走,就是航天员在太空里面活动,想要做到在太空里面行走就要穿宇航服,这样才可以在太空里面进行行走。

太空行走是指宇航员离开载人航天飞船进行了舱外活动。穿上特制的宇航服并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之后,可做到太空行走。

这个词的意思是就是说,宇航员在太空行走,想要做到太空行走,首先你需要搭载航天飞船去到太空,穿上航天服,然后才可以。

航天员首次太空行走是如何完成的?

2008年9月27日,按照“神舟7号”飞行,是航天员出舱活动的日子。早在前一天,航天员们就开始了准备工作。“神舟7号”在轨飞行第九圈起,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进入轨道舱,开始对舱外航天服进行组装和检测。

飞船发射时,舱外航天服是打包固定在轨道舱壁上的,“穿衣”首先要启封、组装并进行测试。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作,仅“启封”项目就分为21个作单元,像“解开舱外服的包装物”单元又包含了12个大步骤,每个步骤还有数十个动作。

我国的“飞天”舱外航天服与“海鹰”舱外航天服的组装及测试是交替进行的。

组装过程中,航天员头戴耳机和头灯,身着蓝色的舱内工作服,在“飘浮”中一人作,另一人读作手册进行确认。这个过程长达10个小时,在此期间,两位航天员“抽空”吃了些即食食品。

“钻”进服装后,航天员进行了服装尺寸调整、气密性检查和全性能测试。测试结果显示:一切正常。

26日晚,两件舱外航天服组装检测完毕。翟志刚穿着我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次在茫茫太空中的“神舟7号”轨道舱内亮相。

随后,身穿纯白色“飞天”舱外航天服的翟志刚和身穿米白色“海鹰”舱外航天服的刘伯明,在活动空间不足5立方米的轨道舱内来回“飘荡”,进行了移动训练和设备模拟作训练。

虽然穿上舱外航天服的航天员显得有些“臃肿”,但他们的动作仍然称得上灵活。

轨道舱的画面,是由安放在舱内的记录下来的。画面中,镜头旁一面分外引人注目。

训练持续了1小时左右,两位航天员把整个在轨准备和舱外活动预演了一遍。之后,他们进行了几个小时的休息。

虽然航天员在地面上已接受了大量出舱活动的相关训练,但地面上的失重水槽等设备是不能完全模拟出太空失重、真空等综合状态的。

因此,在正式执行出舱任务前,航天员需要进行在轨训练,体验失重状态下移动和作的特点,同时还要找好开舱门的位置和手脚的着力点。训练虽然重要,但运动量不能太大,以防患上空间运动病。

27日中午,航天员开始出舱与过闸准备,把轨道舱里不能耐受低压的物品转移到返回舱。“神舟7号”的轨道舱既是航天员的生活舱,又是航天员出舱活动的“过渡”地带即气闸舱。稍后进行的泄压行动,需要把轨道舱里的气压降到与舱外真空接近的状态,所以在泄压前,航天员要做的件事就是“搬家”。当然,在“搬家”完成后,返回舱与轨道舱之间的门必须关上,否则,返回舱也成了真空、低压的“太空舱”了。

这些物品包括:食品、供水器、饮水嘴、尿液储箱管路、手持、医学检查用的血乳酸仪等。几位航天员把这些物品妥善打包后,传递到返回舱,并捆绑固定好,随后关上了轨道舱与返回舱之间的舱门。此后,只见留守在返回舱内的刘伯明身边,“堆”满了各种颜色的包裹。

当遥测信号再次搜索到“神舟7号”时,翟志刚、刘伯明将“飞天”与“海鹰”舱外航天服穿戴完毕。与上次试穿相比,这次穿着用了更短的时间。

之后,他们对舱外航天服和舱载对接系统的气密性进行了检查。自此,舱外航天服进入“实战”,即将辅佐航天员执行出舱任务。

舱内自下而上,“扫描”着身穿“飞天”的翟志刚。在他头顶,是通向太空的轨道舱舱门。

穿好舱外航天服之后,地面需要对航天员的生命体征和体能情况等进行测定。如果没有运动病且体能状态好,航天员就可进入下一步程序。

两位航天员打开轨道舱泄压阀,启动舱外航天服加压系统,并开始吸氧排氮。在舱外航天服加压的过程中,轨道舱慢慢泄压。其间,航天员需要吸氧排氮。航天员吸入纯氧约半个小时后,可置换完血液里的氮。

这期间,由“远望5号”测量船传回的画面显示,在这一期间,身穿“飞天”的翟志刚扶住舱内扶手,一直静静“站”在轨道舱内。地面不时提醒两位航天员,在吸氧排氮期间要“注意深呼吸”。

16时11分,医学确认中,翟志刚、刘伯明分别报告:“感觉良好。”随后,航天员向地面报告:轨道舱完全泄压。泄压完成之后,航天员穿着舱外航天服站在舱内接近零压力的环境下,已经相当于站在舱外的太空环境中。

轨道舱气压由70千帕泄至2千帕时,舱外航天服转入完全自主供氧和冷却。此时,舱外航天服里的压力是40千帕左右,轨道舱则逐步接近真空。

16时34分,地面下达出舱指令。翟志刚“浮”到轨道舱舱门附近,伸手转动舱门手柄。圆圆的舱门很像一只井盖,舱门手柄则像表盘上的指针。

开门,这个普通人曾做过千百次的动作,在太空里颇费了一番“周折”。轨道舱舱门重约20公斤,有170多个零部件,门体为铝合金材料,机件为钛合金材料,通径为850毫米。

航天员开关门的时候,转动750毫米长的开关手柄,力通过机件传到中心主轴上,再放大到门框的压紧锁块上,从而实现门的开关。门框上装有3个压紧开关。如果轨道舱泄压不充分,舱内外压力过大就会导致舱门打不开。

为此,压紧锁块上专门设计了突出物,当航天员转动手柄60度的时候,突出物把舱门顶起一条肉眼看不到的缝隙,待空气泄尽,再继续旋转手柄,舱门就打开了。如果还不能打开,有一根L形的舱门辅助工具,异常情况下可以用它当撬杠开舱门。

没有着力点,翟志刚一手握住身旁的扶手,一手去拉舱门,隐约传来他用力时的喘息声。多次“使劲儿”,舱门终于打开一条缝,神舟飞船次向宇宙敞开大门。一道明亮的蓝光照进舱里,把半个轨道舱也染成了天蓝色。太空,在国人面前豁然敞开。随后,翟志刚探出上身,挥手致意,手臂上黄底红字的“飞天”标志十分醒目。

先探进太空的,是翟志刚的左手。他握住一只安全系绳的挂钩,把它挂在了舱门附近的出舱扶手上。这中间,还有一次小小的“插曲”:地面测控人员报告“仪表显示轨道舱火灾”,留在轨道舱的刘伯明迅速检查了船舱,回复:“没有检测到火点。”

出现火警,被证明是一场虚惊。一个感烟探测器,在真空环境下失效了,于是传感器发出了高电频信号,显示为出现了火警。

实际上,当时轨道舱处于真空状态下,没有氧气,是不可能发生火灾的。虽是一场虚惊,却让所有人倒吸了一口凉气。然而,舱外的翟志刚动作始终镇静稳健。

随后,翟志刚用洪亮的嗓音,说出了我国航天员进入太空后的句话:“神舟7号”报告,我已出舱,感觉良好。“神舟7号”向全国、全世界问好!翟志刚全身已“飘”在太空里。他左手抓住出舱扶手,右手接过刘伯明送上来的一面小小的红旗,向着太空挥舞起来。

此刻,指控大厅又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鲜红的旗帜、雪白的“飞天”、银色的飞船、深黑色的太空,构成一幅绝美的图画。

把国旗送回舱里,翟志刚继续“行走”。他两手交替攀住扶手,缓缓移动,身体几乎“倒立”在飞船上。

其间,粗粗的电脐带缠挡在了翟志刚。他用力固定住身体,两腿轻轻踢动,顺利绕过了电脐带。

太空中不一定力气大就能“干活”。对航天员来说,身体没有任何可以依靠的发力点,只能在安全系绳挂钩的帮助下,通过手在飞船舱壁把手上位置的改变来实现身体的移动。

全部过程中,翟志刚动作十分轻柔、镇定,没有和飞船发生任何撞击。翟志刚在太空中挥动的国旗,是参加“神舟7号”任务的上百名科研人员一起绣成的。20分钟后,测控中心命令翟志刚返回轨道舱。与出舱相比,回舱过程似乎要简单些。翟志刚两手攀住飞船扶手,两脚探进了船舱。

反复试了几次,他找到了合适的角度和着力点,把根安全系绳解开。此后的第二根安全系绳就顺利得多,几乎是一眨眼间,他就解了下来。

随后,他试着把身体连同那个硕大的背包“塞”入船舱。微微调整了几次,他很快通过舱门,随即缓缓“沉”入了“神舟7号”轨道舱。

透过打开的舱门向外望去,可以看到一片白色、蓝色、绿色交错的晶莹纹理——这就是太空中美丽的地球。

17时0分35秒,翟志刚关闭舱门。当航天员返回轨道时,必须确定舱门密封严实,安装在门框上的舱门快速检漏仪在十几分钟就能判断出舱门是否关闭完好。

不久,太阳渐渐沉入地球背后,地球边缘被镶上了一道明亮的光边,随着飞船的运行,光边渐渐黯淡,最终与地球的身影一起,消失在黑暗的茫茫太空。至此,“神舟7号”出舱活动任务结束。

我国首次完成太空行走任务的航天员是谁?

我国首次完成太空行走任务的航天员是翟志刚。

神舟七号宇航员首次进行了的太空行走任务。

9月27日时间16:39分,宇航员翟志刚出舱,他进行了5分钟的太空行走后返回太空舱。

这是第三次载人航天工程的一次任务。

神舟七号是为最终实现登月的太空的一部分。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神舟七号飞船搭载三名航天员发射升空。

21时30分:飞船正常入轨。

22时07分:神七升空后次在轨和出舱活动空间环境预报——空间环境平静,对飞船的在轨运行是安全的。

23时19分:在神舟七号飞船飞行第二圈过程中,航天员翟志刚首次从飞船返回舱进入轨道舱开展工作。

2008年9月26日4时04分:神舟七号飞船成功变轨,由椭圆轨道变成近圆轨道。

10时20分:航天员开始组装测试舱外航天服。

21时47分:“飞天”和“海鹰”两套舱外航天服均组装完成。

21时59分:航天员翟志刚与飞控中心试验天地对话。

22时25分,航天员开始穿个人装备。

23时36分:翟志刚着自主研发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在太空首次亮相。

2008年9月27日13时57分:返回舱舱门关闭,航天员开始进行出舱前准备工作。

15时30分:舱外服气密性检查正常,气压阀检查正常。

15时48分:指控中心批准轨道舱开始泄压。神七轨道舱开始进行次泄压。

14时:神七飞行任务总指挥部决定:翟志刚为出舱航天员,刘伯明在轨道舱支持配合翟志刚出舱,景海鹏值守返回舱。

16时17分:神舟七号和飞控中心对话,飞船运行正常,航天员表示感觉良好,航天员吸氧排氮结束。

16时22分:航天员穿好舱外航天服。

16时24分:出舱活动重要步骤均已结束。航天员吸氧排氮、泄压工作准备完毕。

16时26分:轨道舱开始第二次泄压,当舱内气压降至2千帕时可满足航天员出舱条件。

16时39分:在刘伯明、景海鹏的协助和配合下,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航天员翟志刚顺利出舱,实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

16时48分,翟志刚在太空迈出步,人的次太空行走开始。

16时58分:航天飞控中心发出指令:“神舟七号,返回到轨道舱”。

16时59分:翟志刚进入轨道舱,并完全关闭轨道舱舱门,完成太空行走。

17时01分:轨道舱关闭正常。

参考资料

神舟七号全景.网[引用时间2018-5-12]

神十三首次出舱,王亚平成首位太空行走女性,出舱为啥选在晚上?

再次见证!根据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于11月7号晚上进行首次出舱活动,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身着“飞天”舱外航天服进行舱外作业,叶光富在舱内配合支持,出舱活动持续6个小时。

这则消息一出,就受到了广大网友们的关注,很多朋友留意到此次出舱时间选在了时间的晚上,于是就有人问为什么要在夜间进行出舱活动呢?白天光线不是更好一些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见证此次伟大的出舱活动。

从前两天空间站相关中,就已经明确了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将于近期择机进行出舱任务,并且为此做足了充分的准备。

1、航天员的身体准备。

航天员刚刚进入空间站的头几天,身体的很多方面还没有适应微重力环境,比如他们会出现太空脸等情况。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入驻之前,空间站是出于无人状态的,入驻之后需要设置成有人状态,开启痛风净化系统,还要对生命保障系统和水处理系统进行设置。

所以在过去的二十多天时间里,三位航天员主要任务包含了适应太空环境,对空间站进行“重启”等各项工作。

在此期间,航天员按照规定的作息时间进行日常工作生活,每天晚上10点准时休息,中午有两个多小时的午休时间,还要进行适当的身体锻炼。

只有在他们完全适应了空间站失重环境,身体的各项指标经检测符合出舱要求时,才能安排出舱任务。

2、出舱装备的准备。

执行出舱任务除了身体要 健康 之外,当然要提前准备好出舱装备。从此前空间站视频画面中可以看到,航天员已经对“出舱物资包裹”进行拆包,检查各种工具的完整性。

此次出舱的主要任务,还是跟安装机械臂有关,航天员要进行大小机械臂双臂组合转件以及悬挂装置的安装,所以航天员要准备好相应的工具和零件。

另外,航天员还要对舱进行相关设置,两套舱外航天服也要就位,王亚平和叶光富还进行了舱外航天服的试穿,这些工作都需要航天员在出舱前一天完成。

3、紧急撤离演练。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出舱前,还进行了一次紧急撤离演练,主要针对空间站遭遇太空碎片撞击,发生气压泄露的情况,进行的紧急撤离。

三位航天员相互配合,并在地面中心的支持下,几分钟之内就完成了从核心舱到载人飞船的撤离工作。如果在出舱过程中发生紧急情况,航天员可以迅速向载人飞船返回舱撤离。

4、出舱前的准备

航天员出舱并非穿上舱外航天服就可以出去了,他们要进行至少四五个小时的出舱前准备。

比如出舱航天员要进行纯氧预吸,并进行舱外航天服减压适应,因为舱外航天服内采用的是低压纯氧环境,他们需要提前适应。

另外,出舱之前还要再次熟悉任务程序,别看太空行走会持续六个小时,但航天员的每一个步骤都是提前规划好的,他们要熟悉出舱流程。

总之航天员出舱前准备,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空间站宇航员甚至需要一天时间来为此准备,我国5个小时的准备时间已经要快很多了。

在神舟十三号乘组名单公布之前,网友们就预测王亚平可能会成为位进入空间站的女性航天员,而此次出舱任务,王亚平又将成为我国位太空行走的女性航天员。

王亚平能够执行出舱任务,是建立在过硬专业技术和强大心理素质的前提之下的,我国女性航天员的训练强度与考核标准和男性航天员是一样的。

所以王亚平此次出舱又将创下首次,她出舱之前的新发型也引起了网友们的关注,大家都非常喜欢这为美女航天员。但必须要明白一点,王亚平有着航天员应该具备的所有素质!

另一位出舱的航天员是翟志刚,他是我国太空行走人,曾在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任务中执行出舱任务,此时翟志刚已经率先出舱,紧随其后的就是王亚平。

此次出舱活动,叶光富在核心舱内执行配合任务,神舟十三号未来还有1-2次的出舱任务,届时叶光富很有可能出舱行走。

跟神舟十二号出舱任务一样,此次出舱依旧要进行6个小时左右,这对航天员的身体和心理考验都是巨大的。三位航天员将再次创造载人航天事业的伟大奇迹!

我们再回到文章开头提出的问题,神舟十三号出舱任务的时间为啥选在晚上?白天光线不是更好吗?

相信经常关注空间站的朋友都知道,在距离地面400公里的空间站,是没有昼夜之分的,它以7.9公里/秒的速度,每天可以围绕地球飞行16圈。

也就是说在空间站里,航天员每天要经历16次白天和黑夜,相当于90分钟经历一次,而出舱任务持续6个小时左右,最多可以经历4次太阳的升起降落,所以选在白天还是晚上根本没区别。

另外,在空间站外跟在地面不同,从那里望向太空都是乌漆麻黑的,哪怕是白天也不会出现像在地面那样的蓝天白云。只不过白天的时候太空温度会高些,夜间温度会低些,但对身穿舱外航天服的航天员没有任何影响。

总之空间站上的白天黑夜不能用地面的概念来定义,那里是完全不同的一种环境,出舱时间不用考虑是白天还是晚上的问题。

截止这篇文章发布时,两位航天员已经相继出舱,他们要在舱外执行六个小时的任务,对大小机械臂进行相关安装作业。

王亚平创造多个“首次”,首次进入空间站的女性,个太空行走女性航天员,接下来还会创造多个首次,王亚平必定会被载入航天事业的史册!

预祝神舟十三号航天员顺利完成此次出舱任务,期待你们的凯旋而归!

#女航天员首次太空出舱# #航天员翟志刚说我已出舱感觉良好# #王亚平出舱瞬间:向大家挥手#

航天员是怎样在太空行走的?

太空行走(Walking in space)

又称为出舱活动,即航天员在载人航天器之外或在月球和行星等其他天体上完成各种任务的过程。它是载人航天的一项关键技术,是载人航天工程在轨道上安装大型设备、进行科学实验、施放卫星、检查和维修航天器的重要手段。要实现太空行走这一目标,需要诸多的特殊技术保障。

太空处于真空状态,没有大气层的保护,温度变化很大,太阳照射时温度可高于100℃,无阳光时温度可低于-200℃,同时存在各种能伤害人体的辐射。为保障航天员在出舱活动中能安全、健康和有效地完成任务,需要有出舱航天服、航天员在舱外乘坐的机动装置、完成任务所需的工具、固定航天员身体的设备及安全带等装备。舱外航天服是出舱活动中最重要的装备,相当于一个航天器。它将航天员的身体与太空的恶劣环境隔开,并向航天员提供大气压力和氧气等维持生命所需的各种条件。由于宇宙飞船、空间站、航天飞机这些载人航天器密闭舱内的人造气压、空气组成基本与地面相同,因此人体内吸有一定量的氮气,而航天服内的气压较低,仅为大气压的27.5%,航天员如果猛然出舱,遇到低气压后血液供应不上,溶解在脂肪组织中的氮气游离出来却不能通过血液带到肺部排出而形成气泡,可能造成气栓堵塞血管,引发疾病。所以航天员出舱前需要吸取纯氧将体内氮气排出,以免除隐患。

在太空行走的航天员由于没有参照物,无法分清物体的远近大小,并判断其速度快慢,如无保险措施,很容易丢失在茫茫太空中而成为人体卫星。所以太空行走需要采取保险措施——用安全带将航天员与航天器连接起来,防止航天员在太空中走失。

2.在太空中摘下头盔的一瞬间会发生什么事?

头骨不会碎裂,但是皮肤则承受不住,在真空中,体内的血液会在体温下瞬间沸腾,会从耳朵、鼻子等处以及体表直接冲出,眼睛也会因为内外压力不平衡而从眼眶冲出

人体内的压力大于宇宙空间的压力,在人体内压力的作用下,体内的一切都从头盖骨那里冲出来。人体除了一张空壳外,什么也剩不下。

太空行走并不像人们在马路上遛弯或在公园里散步,它其实并不是“走”。因为太空一无所有,既无人行道,又没有马路,因此无处可走;而且太空是失重状态,航天员的身体飘浮在太空中,也无法行走。航天员在失重状态下移动身体,一般是用手,而不是用脚。为了方便航天员的行动,工程设计人员在航天飞机或空间站的里外都安装了一些扶手,航天员用手握住一个一个扶手来回移动身体。如果是在太空,远离航天飞机或空间站,航天员要行动时则需用一种特殊的机动装置,来推动自己的身体。

在失重状态 下也无所谓上下左右,航天员只要握住扶手,无论是头朝上直立着,或是头朝下倒立着,或是身体横躺着,都可以“行走”。因此“太空行走”的说法虽然形象生动,但并不确切,容易引起误导。

一分钟带你了解热点话题

#天文视频# [快看!宇航员就是这样在太空行走的][太空行走是怎样的?看完这就知道]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836084111@qq.com,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