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课标解读_课标解读包括哪些内容
- 游戏攻略
- 2025-02-16 06:35
- 1
课程标准和课程解读的区别
课程标准是提纲,课程标准解读是对课标的解释和说明。根据查询相关息显示课程标准是制定并发布的针对各个学科的课程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建议等内容。要求各个学校、每一位教师都要遵守其内容,课程标准解读是对课程标准各个关键意见的和解释,主要更方便指导和安排具体的指导教学工作。
什么是课标解读_课标解读包括哪些内容
什么是课标解读_课标解读包括哪些内容
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解读
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解读如下:
现行的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是2011年颁布实施的,到今年已经实施了10多年。为了主动回应新时代对教育的新发展、新要求、新期待,从2018年年底开始,组织了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经过3年多的时间,日前完成了修订。
课程标准有三个方面的功能,即是教材编写、教学活动展开和考试评价的依据,当然它同时也是课程实施管理的最根本的依据。
如果要发挥这样的功能,它应该具有自身应有的特点。首先是能用,能用就是思想性、科学性上是正确的;其次是管用,管用在内容上应该是系统的,方式上是适宜的,有可作性和指导性;再次是好用,好用就是简洁清晰,具体丰富,没有歧义。
能用、管用、好用即是课程标准思想性、科学性、系统性、适宜性、可作性、指导性六性的重要体现,也是这次课标修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本次课标修订的目标直指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目的是通过课标让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真正能够落实到每一节课、每一个活动里面,真正落到实处。
新课程标准解读
新课程标准解读
关于课程方案
一是完善了培养目标。
二是优化了课程设置。
三是细化了实施要求。
关于课程标准
一是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
二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
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
四是增强了指导性。
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
新课标要求教师把孩子的素养发展当成一个整体来看待,而不是小学抛给中学,中学扔给高中;从关注学生的一个学科、一个学段,到关注孩子一生的发展。这个理念才是真正从人的发展角度出发,真的非常「素养」!
课程标准解读
《 课程标准》是对学生接受一定教育阶段之后的结果所做的具体描述,是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它是教育管理、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直接依据、评估与考试的依据。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用《课程标准》取代了原来的教学大纲,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特别是近几年来,在总结课改经验的基础上对义务段和高中段各学科课程标准做了深度调整、修改。那么作为教师,就必须科学全面的了解,认识把握课程标准,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科学地使用课程标准,用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施。
想知道课标是指什么?
课标就是课程标准的简称。所谓课程标准,就是对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的界定,实际上反映了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期望。
课程标准通常包括了几种具有内在关联的标准,主要有内容标准(划定学习领域)和表现标准(规定学生在某领域应达到的水平)。
课标的意义
课标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体现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
因此,它毫无疑问地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我们做教师的,必须深入学习课标,深刻理解课标,让课标成为教学的“魂”。
新课标解读
课程修订就是为落实立德树人描绘育人蓝图。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18岁前看一辈子的素养。教育目的就是想得到的美丽、课程标准是看得到的风景、教学目标就是走得到的景点。人是需要一步一步“树”起来的。
方案共分5个部分,培养目标、基本原则、课程设置、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课程实施。
此次的方案完善了培养目标,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
培养目标现在共654个字,在制订时,曾经尝试过用不同的思路(5种)来表述,改了至少57稿。充分体现和对时代新人提出的新要求、新提法,代表层面为初中毕业生画像,也是目前的共识。
坚持全面发展,育人为本
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
聚焦核心素养,面向未来
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
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
突破之一:课程核心素养
突破之二:学业质量
学业质量是学生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综合表现;学业质量标准则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是所有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与考试命题的依据。
突破之三:课程内容结构化
对课程内容的传统理解两种:学科知识和活动经验,都在倡导结构化,结果都不理想。现在需要寻找第三条路——作为课程内容的学习经验及其结构化。
泰勒说,学习经验既不是一门课程所要传授的内容,也不是教师展开的活动,而是“学习者与使他起反应的环境中的 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
突破之四:学科实践
如何理解大单元中的“大”?
首先是目标阶位高,如,解决真实情境问题,以产品/作品为导向;教学单位大,需要教师将多个课时合在一起来思考、作;课程建设显,将目标、情境、知识点、课时、学习活动、教师指导、作业、展示、评估整合成一个相对的微课程;单元组织者,每个单元都有一个组织者作为“骨架”统摄所有学习活动 。
再来说评价。新评价有三条变革路径:纸笔考试仍是选拔性考试的主要方式,表现评价是素养导向评价改革着力点,过程数据是评价与技术融合新方向。
在此过程中,我们要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
纸笔考试要重建试题属性,教师应明确在什么情境下,运用哪一类知识,解决什么问题,双向细目表已完成使命,将退出历史舞台。
课标解读
(一)课程目标的解读
【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累计认识常用汉字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有初步的识字能力。能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字典、词典。
2.写字姿势正确,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能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感受汉字的书写特点和形体美。
3.能感知常用汉字形、音、义之间的联系,初步建立汉字与生活中事物、行为的联系,初步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
【阅读与鉴赏】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3.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圈点、批注等阅读方法。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乐于与他人讨论交流。
4.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寓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诵读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5.阅读整本书,初步理解主要内容,主动和同学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6.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语言材料。背诵诗文50篇(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表达与交流】
1.乐于用口头、书面的方式与人交流沟通,愿意与他人分享,增强表达自信心。
2.能用普通话交谈,学会认真倾听,听人说话时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能主动参与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活动,根据不同的场合,尝试运用合适的音量和语气与他人交流,有礼貌地请教、回应。
4.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能用便条、剪短的书信等进行交流。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5.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梳理与探究】
1.尝试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尝试发现所学汉字形、音、义和书写的特点,帮助自己识字、写字。
2.学习组织有趣味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积极思考,运用书面或口头方式,并可尝试用表格、图像、音频等多种媒介,呈现自己的观察与探究所得。
3.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探讨,尝试运用语文并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问题。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836084111@qq.com,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