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之心的主人公是谁 司马昭之心的后一句是
- 游戏攻略
- 2025-04-11 09:59
- 1
指的是司马懿。
司马昭之心的主人公是谁 司马昭之心的后一句是
司马昭之心的主人公是谁 司马昭之心的后一句是
司马昭随父司马懿抵御诸葛亮伐魏。多有军识。司马师后,司马昭为大将军。手握兵权,专揽国政,并阴谋代魏。甘露五年,杀魏帝曹髦,另立曹奂为帝。景元四年,司马昭分兵伐蜀。蜀灭亡后,钟会阴谋,司马昭率领大军亲讨。未至,钟会业已败亡。回朝后自称晋公,后加晋王。立子炎为世子。司马昭责戏阿斗,阿斗蜀乐不动情。咸熙二年,昭中风猝。数月后,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晋朝。追尊昭为文帝,庙号太祖。
司马昭 - 历史评价
▓史臣:世宗以睿略创基,太祖以雄才成务。事殷之迹空存,翦商之志弥远,三分天下,功业在焉。及逾剑销氛,浮淮静乱,桐宫胥怨,或所不堪。若乃体以名臣,格之端揆,周公流连于此岁,魏武得意于兹日。轩悬之乐,大启南阳,师挚之图,于焉北面。壮矣哉,包举天人者也!为帝之主,不亦难乎。 《晋书》
▓房玄龄:世宗继文,邦权未分。三千之士,其从如云。世祖无外,灵关静氛。反虽讨贼,终为弑君。 《晋书》
▓曹髦: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 《三国志·魏书四》
【释义】
司马昭:三国时魏的权臣,他处心积虑地夺取曹魏政权。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司马昭心里想什么,大家都明白。
【用法】
比喻人所共知的阴谋、野心。常与“路人皆知”连用。
【出处】
这则成语出自《三国志·魏书·高贵乡公纪》:“帝见威权同去,不胜其忿。谓曰:‘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成语故事】
三国后期,魏国的大权逐渐被司马家族所掌握。高贵乡公曹髦在位时,司马昭任大将军。曹髦见曹氏日益衰败,司马昭越来越专横,心里非常愤恨,于是写了一首题为《潜龙》的诗,借以表达自己苦闷的心情。司马昭看到这首诗后,勃然大怒,在朝堂上大声斥责曹髦,吓得曹髦一身冷汗,不敢出声。曹髦回到后宫,觉得司马昭有篡位之心,而且大家都已知道他的心思。他再也忍受不了这样的日子了,决定采取果断措施除掉司马昭。于是曹髦便召集亲信大臣密谋。他说:“司马昭企图篡夺帝位的野心,是人所共知的。我不能坐以待毙,今天要与你们一起讨伐他。”众大臣都不同意,但曹髦已等不及了,拔出宝剑,登上马车,带领宫中侍卫、仆从三百多人,向司马昭的府第进发,后被司马昭的卫兵当场杀。
注音一式 ㄙ ㄇㄚˇ ㄓㄠ ㄓ ㄒㄧㄣ 汉语拼音 sī mǎ zhāo zhī xīn 同义词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出处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传》:「高贵乡公卒」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 三国魏曹髦在位时,大将军司马昭蓄意篡夺帝位,专擅国政,自为相国,后髦封昭为晋公,加九锡,昭佯辞不受。曹髦愤曰:「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见三国志˙卷四˙魏书˙三少帝纪˙高贵乡公髦纪˙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后比喻人所共知的阴谋野心。宋史˙卷四七一˙奸臣传一˙安惇传:「无君之恶,同司马昭之心;擅事之迹,过赵高指鹿为马。」 释义 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路人:路上的人,指所有的人。 例句 岂所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见者耶?清·梁启超《新民论·论民族竞争之大势》 用法 歇后语 相关词 指鹿为马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一个成语,意为野心非常明显,为人所共知。那么关于这个成语的典故到底讲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司马昭之心的典故讲了什么
魏少帝曹芳恨透了司马家族,结果被废黜,司马师立曹丕的孙子曹髦(mao)为帝。可是,曹髦空有的虚名,手中却没有实权,只是个傀儡(kuilei),连任命一个朝廷官员都做不了主。朝中的全部权力都集中在司马师和他弟弟司马昭手中。
司马昭是司马懿的第二个儿子,哥哥司马师后,他接替做了大将军。司马昭同父亲、哥哥一样,工于心计,谋略过人。司马昭刚刚坐上大将军的宝座,镇东大将军诸葛诞谋反,司马昭率兵讨伐,大胜而归。司马昭为人奸诈,他认为魏国完全是依靠司马家族才得以有了今天,因此他进进出出都有三千名手执武器的护卫前呼后拥,所有的事情也不禀报朝廷,而直接由他决断。
曹髦做了几年有名无实的,他对司马昭大权独揽,自己不能亲理朝政,越来越不满,更担心自己有朝一日会像曹芳一样,被司马昭废掉。他想了好几天,终于作出了决定。
这天,曹髦把平日里还比较听他话的王经、王沈和王业三位大臣召入宫内,从怀中取出事先写好的讨伐司马昭的诏书,说道:“三位爱卿,司马昭大权独揽,野心勃勃,他称帝之心连过路人都知道。我决不能坐以待毙,等着他来废掉我。今天,我决定和你们一起去讨伐他!”这就是成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来历。
听了这话,三位大臣呆若木鸡,半晌才回过神来。
王经跪下身,一边叩头一边劝阻道:“陛下,这可万万使不得啊!从前鲁昭公不能容忍季氏专权,结果是失败亡国,被天下人耻笑!现在司马昭专权并非一天两天的事,朝廷中他的爪牙也不是一个两个,而宫中肯听命于您的,实在是太少了!您赤手空拳,拿什么去讨伐?如果不成功的话,恐怕祸患更大。还请陛下慎重考虑,从长计议!”
曹髦激动起来,咬着牙说:“我实在是忍无可忍了。我已下了决心,做好了的准备,还有什么可怕的?何况我们不一定会!”
说完,他径自入后宫,向太后禀报去了。
王沈和王业清楚地知道曹髦根本不是司马昭的对手,肯定必无疑。他们生怕司马昭以后会治他们的罪,立刻溜出大殿,直奔司马昭府中告密去了。
曹髦手持利剑,带了一百多名童仆刚出宫门,迎面遇上了司马昭的心腹贾充奉令带了一队人马赶来。双方动起手来,曹髦持剑大喝一声:“我乃当朝天子,你们冲入宫中,难道想杀君谋反不成?”
这一声大喝把贾充的手下全吓得一动也不敢动,有几个胆小的甚至想转身逃跑。贾充见这情形,扯着嗓子对一个名叫成济的手下人喝道:“司马公平日里养你们是干吗用的?难道不正是为了今天这样的时刻吗?”
成济哆哆嗦嗦地问:“您看该怎么办?是杀还是绑起来?”
贾充瞪着眼说:“司马公有令,只要的。”
成济这才壮起了胆,拿着长矛一直冲到曹髦的车前。曹髦大声说:“你小子竟敢对我无礼?”谁知话还未说完,已被成济一下子刺穿胸膛,从车上跌了下来,当场断了气。
司马昭没想到曹髦真的被手下人杀,他有些心慌,更有些心虚。他马上把大臣们召集起来,装出非常伤心的样子,挤出几滴眼泪,惺惺地说:“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大臣们心中都明白,却谁也不敢吱声。
司马昭又问老臣陈泰:“发生了这样的事,天下人会怎样看我呢?”
陈泰想了想,说:“只有杀了贾充,才可以向世人谢罪。”
这话让司马昭听了不顺耳,他又问:“您再想想,还有什么其他办法吗?”
陈泰说:“实在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了。”
司马昭不再吭声,心里暗暗地盘算着这事如何处置才好。,他决定将罪责归于成济一人,下令将成济斩首示众。
就这样,司马昭把杀曹髦的事轻易地掩饰了过去;接着,他立曹奂为帝,即魏元帝。
历史上对司马昭的评价
毌丘俭、文钦:忠肃宽明,乐善好士,有高世君子之度,忠诚为国。
王经:朝廷四方皆为之效。 [24]
曹髦: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 [24]
羊祜:先帝顺天应时,西平巴、蜀,南和吴会,海内得以休息,兆庶有乐安之心。而吴复背信,使边事更兴。夫期运虽天所授,而功业必由人而成,不一大举扫灭,则役无时得安。亦所以隆先帝之勋,成无为之化也。
张悌:摧坚敌如折枯,荡异同如反掌,任贤使能,各尽其心,非智勇兼人,孰能如之? [25]
习凿齿:自是天下畏威怀德矣。君子谓司马大将军於是役也,可谓能以德攻矣。夫建业者异矣,各有所尚,而不能兼并也。故穷武之雄毙于不仁,存义之国丧于懦退,今一征而禽三叛,大虏吴众,席卷淮浦,俘馘十万,可谓壮矣。而未及安坐,种惠吴人,结异类之情,宠鸯葬钦,忘畴昔之隙,不咎诞众,使扬土怀愧,功高而人乐其成,业广而敌怀其德,武昭既敷,文算又洽,推是道也,天下其孰能当之哉! [26]
虞世南:克宁祸乱,南定淮海,西平庸蜀,役不逾时,厥功为重。及高贵纂位,聪明夙智,朝野欣欣,方之文武,不能竭忠叶赞,拟迹伊周,遂乃伪杀彦士,委罪成济,自贻逆节,终享恶名。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27]
房玄龄:①世宗以睿略创基,太祖以雄才成务。事殷之迹空存,翦商之志弥远,三分天下,功业在焉。及逾剑销氛,浮淮静乱,桐宫胥怨,或所不堪。若乃体以名臣,格之端揆,周公流连于此岁,魏武得意于兹日。轩悬之乐,大启南阳,师挚之图,于焉北面。壮矣哉,包举天人者也!为帝之主,不亦难乎。②世宗继文,邦权未分。三千之士,其从如云。世祖无外,灵关静氛。反虽讨贼,终为弑君。 [28]
王应麟:司马师引二败以为己过,司马昭怒王仪责在元帅之言。昭之恶,甚于师。 [29]
罗贯中:①意投身强哭尸,公然弑主待推谁?欲诛成济瞒天下,天下人人已尽知! [30] ②司马当年命贾充,弑君南阙赭袍红。却将成济夷三族,欲使军民耳尽聋!
王夫之:①司马昭、郭威虽逆,而固非朱温之暴,可以理夺者也。 [31] ②使司马昭杀贾充以谢天下,天下其可谢,而天其弗亟绝之邪?己谋逆而人成之,事成而恶其人,心之不昧者也。 [32]
赵翼:司马氏当魏室未衰,乘机窃权,废一帝、弑一帝而夺其位,比之于,其功罪不可同日语矣!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氏究竟是如何夺取曹魏政权的?
在前期本没有太多机会夺取曹魏政权,只可惜曹魏的君主大多英年早逝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氏是在曹后,才慢慢的夺取曹魏政权。
就是说司马昭野心太大谁都能看出来,司马昭通过发展家族势力想要权倾朝堂。
因为司马家族的野心,是从一开始就知道的,他们这种想篡位的想法,是大家公认的,但是他们自己的能力也是非常大的,而且很有实力。
司马家族代代为臣,并且对曹魏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怪就怪曹家的君主大多都是英年早逝,司马家族趁机夺权,渐渐的曹家就被架空。
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他最初的方法,让天下人觉得,他不是要篡夺的位置。
司马世家的人擅于用攻心计,他们把曹的性格琢磨的透透的。在夺权的事上精明精打细算。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什么意思呢?典故是什么?
出自一个典故:
司马昭是三国时魏国人,他父亲名叫司马懿,是魏国的大将。魏文帝曹丕后,魏国的大权实际上落到司马懿手里。
司马懿后,大儿子司马师辅助十三岁的曹髦,权势比司马懿更大,但没有多久,就病了。司马师在病重的时候,便把一切权力交给了弟弟司马昭。
司马昭总揽大权后,野心更大,总想取代曹髦。他不断铲除异己,打击政敌。年轻的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也休想当长,迟早会被司马昭除掉,就打算铤而走险,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干掉司马昭。
一天,曹髦把跟随自己的心腹大臣找来,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不能白白忍受被推翻的耻辱,我要你们同我一道去讨伐他。"几位大臣知道这样做等于是飞蛾投火,都劝他暂时忍耐。在场的一个叫王经的对曹髦说:"当今大权落在司马昭手里,满朝文武都是他的人;军王您力量软弱,莽撞行动,后果不堪设想,应该慎重考虑。"
曹髦不接受劝告,亲自率领左右仆从、侍卫数百人去袭击司马昭。谁知大臣中早有人把这消息报告了司马昭。司马昭立即派兵阻截,把曹髦杀掉了。
后来,人们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说明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
词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拼音]:sī mǎ zhāo zhī xīn,lù rén jiē zhī
[释义]:
路人:路上的人,指所有的人。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三国志·魏书·高贵乡公传》斐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比如说你喜欢一个人,对她特别好,即使你没有告诉你身边的朋友你喜欢她,你的朋友也都知道,能从你平时的表现中判断出来你喜欢她。不过,“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不适用与我前面举得例子,因为它不是褒义词,常用来形容人有不轨之心
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出自《三国志·魏书·高贵乡公传》斐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中华成语故事集
为什么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意为野心非常明显,为人所共知。
司马昭是三国时魏臣,继其父司马懿及其兄司马师之后,继续发展司马家族的势力,权倾朝野。魏帝曹髦以"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形容其野心,后率人讨伐司马昭,被其羽刺,而司马昭未受追究,后来更被封为晋王,后其子司马炎篡魏自立。
后来,人们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说明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
其实这个就是形容他做的某些事情 就是别人都知道了 不是一个人知道是全部都知道了
中华成语故事集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典故怎么来的?
这个典故是在三国时期出现的,后来被记载到《三国志·魏书》里面,后人比喻为,想要做一件事情被所有人都知道了。
因为司马昭是一个野心特别大的人,然后他也是一个阴谋家,他也在不断加强自己家族的实力。
通过历史上的经营,还有各种成语典籍的发展,最终有了这样的典故,是有历史意义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836084111@qq.com,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