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游戏攻略 >  > 

端午节的来历及祝福语简单(端午节的来历简单介绍100字)

本文目录一览:

端午节的来历,简短一点?

端午节的来历简短:端午节源于古代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的图腾祭祀,是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

端午节的来历及祝福语简单(端午节的来历简单介绍100字)端午节的来历及祝福语简单(端午节的来历简单介绍100字)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即“初五”。传统节日素来与传统文化相辅相成。历代诗词中描述了端午景象及缅怀古人的诗词主要有苏轼《浣溪沙·端午》、陆游《乙卯重五诗》、刘禹锡《竞渡曲》等。

端午节的来历有: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孝女曹娥说、介子推说、廉吏陈临说、越王勾践的说、恶日说、夏至说等,我认为在众多端午节来历中值得一提有5个,下面就跟我一起看看吧:

??端午节的来历之一:屈原说??

传说屈原后,楚国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这就是屈原说的故事了。

??端午节的来历之二:夏至说??

首倡夏至说者为黄石先生,1963年他在《端午礼俗史》一书中提出,端午节如涓涓之水发源于远古时代,三代汇为川流,秦汉扩为河,唐宋纳百川而成湖海。1983年,刘德谦先生在《端午始源又一说》中,认为端午来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且提出端午节中“斗百草”、“采杂”等与屈原无关。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

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认为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端午节的来历之三:纪念伍子胥说??

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关于端午节为了纪念伍子胥的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

吴越之间的争斗,最终归结于两个人之间的:伍子胥和范蠡。让吴王信任哪一方,决定着吴、越两国的命运。子胥进言痛陈利弊,吴王不听,子胥欲杀勾践而不得,欲杀西施也不得,他耿直的性格比不上范蠡的隐忍与耐力。当他咄咄逼人地要求夫绝后患时,范蠡则不露痕迹地运筹帷幄。一个,坐得越高,越顺利之时,听到忠言往往觉得刺耳,何况强硬如伍子胥,要杀夫的信臣爱妃,在夫眼中这是位高权重的伍子胥对王权的挑衅。至此君臣之间越走越远。

子胥本为忠粽子良,视如归,在前对邻舍人说:“我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入城灭吴”,便自刎而,夫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的来历之四:纪念孝女曹娥说??

端午节的第四个来历,是为纪念东汉 (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此后,曹娥所住的村镇更名为曹娥镇,殉父之江也改名为曹娥江,朝廷还建立了庙宇慰其孝心,人们都尊称曹娥为“孝女娘娘”。为了纪念曹娥的大孝,后人便在五月初五,即端午节的那天,举行祭祀仪式纪念曹娥,而五月初五端午节也被称为孝亲节。

??端午节的来历之五:恶日说??

张心勤先生在《端午节非因屈原考》文中提出,端午节起源于“恶日”。汉代北方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风俗通义》、《论衡》、《后汉书》上也均记载着“不举五月子”的说法,即不能将五月五日出生的孩子抚养,一旦抚养则“男害父、女害母”,甚至出现了“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等说法。东汉王充《论衡》对“五月五日生子不举”的解释:“夫正月岁始,五月盛阳,子以(此月)生,精炽热烈,厌胜父母,父母不堪,将受其患。”

“恶日”的说法来源:五月时,天气转热,会有许多毒虫、蝎子、蜈蚣以及瘟疫等出现,而且也有“天下万物,含太阳气而生者,皆有毒螫”这样的说法,意思是盛阳是“万毒之源”,所以,端午始源应该是恶日。

不管到底起源于哪种说法、抑或多种说法的结合,端午节都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愿望。端午节是个美好的节日,人们在这既丰富多彩、又并不浓烈的民俗节日气氛中,能够感悟文化的滋养,领悟生活的真谛。

端午节的来历简短30字 简短介绍端午节来历

端午节的来历简短:端午节源于古代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的图腾祭祀,是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即“初五”。传统节日素来与传统文化相辅相成。历代诗词中描述了端午景象及缅怀古人的诗词主要有苏轼《浣溪沙·端午》、陆游《乙卯重五诗》、刘禹锡《竞渡曲》等。

端午节的来历有: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孝女曹娥说、介子推说、廉吏陈临说、越王勾践的说、恶日说、夏至说等,我认为在众多端午节来历中值得一提有5个,下面就跟我一起看看吧:

??端午节的来历之一:屈原说??

传说屈原后,楚国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这就是屈原说的故事了。

??端午节的来历之二:夏至说??

首倡夏至说者为黄石先生,1963年他在《端午礼俗史》一书中提出,端午节如涓涓之水发源于远古时代,三代汇为川流,秦汉扩为河,唐宋纳百川而成湖海。1983年,刘德谦先生在《端午始源又一说》中,认为端午来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且提出端午节中“斗百草”、“采杂”等与屈原无关。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

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认为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端午节的来历之三:纪念伍子胥说??

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关于端午节为了纪念伍子胥的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

吴越之间的争斗,最终归结于两个人之间的:伍子胥和范蠡。让吴王信任哪一方,决定着吴、越两国的命运。子胥进言痛陈利弊,吴王不听,子胥欲杀勾践而不得,欲杀西施也不得,他耿直的性格比不上范蠡的隐忍与耐力。当他咄咄逼人地要求夫绝后患时,范蠡则不露痕迹地运筹帷幄。一个,坐得越高,越顺利之时,听到忠言往往觉得刺耳,何况强硬如伍子胥,要杀夫的信臣爱妃,在夫眼中这是位高权重的伍子胥对王权的挑衅。至此君臣之间越走越远。

子胥本为忠粽子良,视如归,在前对邻舍人说:“我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入城灭吴”,便自刎而,夫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的来历之四:纪念孝女曹娥说??

端午节的第四个来历,是为纪念东汉 (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此后,曹娥所住的村镇更名为曹娥镇,殉父之江也改名为曹娥江,朝廷还建立了庙宇慰其孝心,人们都尊称曹娥为“孝女娘娘”。为了纪念曹娥的大孝,后人便在五月初五,即端午节的那天,举行祭祀仪式纪念曹娥,而五月初五端午节也被称为孝亲节。

??端午节的来历之五:恶日说??

张心勤先生在《端午节非因屈原考》文中提出,端午节起源于“恶日”。汉代北方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风俗通义》、《论衡》、《后汉书》上也均记载着“不举五月子”的说法,即不能将五月五日出生的孩子抚养,一旦抚养则“男害父、女害母”,甚至出现了“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等说法。东汉王充《论衡》对“五月五日生子不举”的解释:“夫正月岁始,五月盛阳,子以(此月)生,精炽热烈,厌胜父母,父母不堪,将受其患。”

“恶日”的说法来源:五月时,天气转热,会有许多毒虫、蝎子、蜈蚣以及瘟疫等出现,而且也有“天下万物,含太阳气而生者,皆有毒螫”这样的说法,意思是盛阳是“万毒之源”,所以,端午始源应该是恶日。

不管到底起源于哪种说法、抑或多种说法的结合,端午节都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愿望。端午节是个美好的节日,人们在这既丰富多彩、又并不浓烈的民俗节日气氛中,能够感悟文化的滋养,领悟生活的真谛。

端午节是我国流传千年的传统节日,每到端午节,大家都要吃粽子、赛龙舟,但你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都是如何形成的吗?来和我一起看看吧!

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这本文献成了现代人们查考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习俗的重要参考。端午节起源于何时——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说法不一,争论不休。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共有多种说法,我们这里给大家介绍几种流传较为广泛的说法。

1、源于纪念屈原

这种说法在全国流传很广,老也最为认可。

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于是选择以明志,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

沿江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末期的伍子胥。

伍子胥先祖伍举,以正直进谏楚庄王而得名声,因此其后代于楚国亦有名声。伍子胥家族因在楚国被迫害,投奔吴国。受吴王阖闾重用,大破楚国,北镇齐晋,南服越人,官拜相国公。

吴王夫继位后,伍子胥认为应一举消灭越国,但是夫为伯嚭所谗,不听“联齐抗越”的主张,前484年便赠伍子胥剑,赐自尽。子胥愤恨自刎,留下遗言,要家人于他后把他的眼睛挖出,挂在东城门上,亲眼看着越国灭掉吴国。

吴王夫极怒,把伍子胥的尸首用鸱夷革裹着抛弃于钱塘江中。后来吴国果然被越王勾践所灭,夫羞于在阴间见到伍子胥,用白布蒙住双眼后才举剑自尽。

由于伍子胥尸沉于钱塘江之事比屈原投江为早,有些文献则认为,端午节的习俗与伍子胥有关,而非屈原。

端午节习俗:

1、吃粽子

据说,“端午食粽”是为纪念屈原形成的。元朝马致远在《双调拔不断》中说道“屈原清由他恁,醉和醒争堪”。据西晋新平太守周处所写的《风士记》记载:“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其中的“角黍”便是粽子的古称。可见到晋代,粽子成为端午节的节庆食物。包粽子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梁实秋散文集《雅舍谈吃》中,更是直接将端午节称为“粽子节”。

2、鸡蛋

煮粽子的锅里一定要煮鸡蛋,据说吃端午节粽锅里的煮鸡蛋夏天不会生疮;把粽子锅里煮的蛋放在正午时阳光下晒一会再吃,整个夏天都不会头痛。

3、赛龙舟

传说是楚国人借龙舟纪念屈原。《隋书·地理志》记载在屈原投江后,“士人追至洞庭,不见。湖大舟小,莫得渡者,鼓棹争归……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其实,“龙舟竞渡”早已出现。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中提到,划龙舟之习俗早已存在于吴越水乡一带,目的是通过祭祀龙图腾以祈求避免水旱之灾。随着时代的发展,赛龙舟这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也逐步流传至海外,并被世界各地接受和喜爱,并被列入体育比赛项目。

4、门口插艾

是我国一项民间习俗,以艾草悬插于门户、堂屋、床头等处,起到辟邪祈福的作用。丰子恺的《端阳忆旧》中便提到,端午的早晨要制造蒲剑,选取最像宝剑的叶,加以剑柄,预备正午时和桃叶一并挂在每个人的床上。

5、佩香囊

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用。香囊内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开窍的中草,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

6、点雄黄酒

雄黄是一种材,据说能杀百毒。在端午节时,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7、戴五彩绳

端午节系五彩绳的习俗起源于汉代。汉代应助《风俗通义》有记:“五月五日,赐五色续命丝,俗说以益人命。”民间把五彩绳看成“五彩龙”,端午节拴五彩绳有保护儿童驱妖避邪之意。随水冲走的五色绳就会变成小龙,带走你身上的不好的东西。这样一来,烦恼、忧愁都随着雨水流走,会带来一年的好运。

8、挂小扫帚

端午节用绑有红线的扫帚扫出门,称“扫岁地”。绑有红线的扫帚亦表示吉祥如意。把苘麻染成,然后用红线勒成约一寸长的小扫帚和小炊帚,在端午节这天打扫房屋,并且在身上佩戴这样的小扫帚,寓意扫除,清洁卫生又有扫除晦气,消灾除病,驱除灾魔和不祥。

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在这个节日中,我们可以深切的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自古以来,每逢此时,人们载歌载舞,表达祝福。端午节来临,我们同样要以各种方式表达祝福与敬意,祈愿祖国繁荣富强、和谐稳定、安居乐业。

1、端午节来历:初源于古代百越地区对龙图腾的崇拜与信仰。后源于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

2、端午节,我国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喝雄黄酒等等。端午节是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是什么?

端午节的来历简短:端午节源于古代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的图腾祭祀,是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即“初五”。传统节日素来与传统文化相辅相成。历代诗词中描述了端午景象及缅怀古人的诗词主要有苏轼《浣溪沙·端午》、陆游《乙卯重五诗》、刘禹锡《竞渡曲》等。

端午节的来历有: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孝女曹娥说、介子推说、廉吏陈临说、越王勾践的说、恶日说、夏至说等,我认为在众多端午节来历中值得一提有5个,下面就跟我一起看看吧:

??端午节的来历之一:屈原说??

传说屈原后,楚国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这就是屈原说的故事了。

??端午节的来历之二:夏至说??

首倡夏至说者为黄石先生,1963年他在《端午礼俗史》一书中提出,端午节如涓涓之水发源于远古时代,三代汇为川流,秦汉扩为河,唐宋纳百川而成湖海。1983年,刘德谦先生在《端午始源又一说》中,认为端午来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且提出端午节中“斗百草”、“采杂”等与屈原无关。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

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认为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端午节的来历之三:纪念伍子胥说??

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关于端午节为了纪念伍子胥的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

吴越之间的争斗,最终归结于两个人之间的:伍子胥和范蠡。让吴王信任哪一方,决定着吴、越两国的命运。子胥进言痛陈利弊,吴王不听,子胥欲杀勾践而不得,欲杀西施也不得,他耿直的性格比不上范蠡的隐忍与耐力。当他咄咄逼人地要求夫绝后患时,范蠡则不露痕迹地运筹帷幄。一个,坐得越高,越顺利之时,听到忠言往往觉得刺耳,何况强硬如伍子胥,要杀夫的信臣爱妃,在夫眼中这是位高权重的伍子胥对王权的挑衅。至此君臣之间越走越远。

子胥本为忠粽子良,视如归,在前对邻舍人说:“我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入城灭吴”,便自刎而,夫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的来历之四:纪念孝女曹娥说??

端午节的第四个来历,是为纪念东汉 (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此后,曹娥所住的村镇更名为曹娥镇,殉父之江也改名为曹娥江,朝廷还建立了庙宇慰其孝心,人们都尊称曹娥为“孝女娘娘”。为了纪念曹娥的大孝,后人便在五月初五,即端午节的那天,举行祭祀仪式纪念曹娥,而五月初五端午节也被称为孝亲节。

??端午节的来历之五:恶日说??

张心勤先生在《端午节非因屈原考》文中提出,端午节起源于“恶日”。汉代北方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风俗通义》、《论衡》、《后汉书》上也均记载着“不举五月子”的说法,即不能将五月五日出生的孩子抚养,一旦抚养则“男害父、女害母”,甚至出现了“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等说法。东汉王充《论衡》对“五月五日生子不举”的解释:“夫正月岁始,五月盛阳,子以(此月)生,精炽热烈,厌胜父母,父母不堪,将受其患。”

“恶日”的说法来源:五月时,天气转热,会有许多毒虫、蝎子、蜈蚣以及瘟疫等出现,而且也有“天下万物,含太阳气而生者,皆有毒螫”这样的说法,意思是盛阳是“万毒之源”,所以,端午始源应该是恶日。

不管到底起源于哪种说法、抑或多种说法的结合,端午节都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愿望。端午节是个美好的节日,人们在这既丰富多彩、又并不浓烈的民俗节日气氛中,能够感悟文化的滋养,领悟生活的真谛。

端午节是我国流传千年的传统节日,每到端午节,大家都要吃粽子、赛龙舟,但你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都是如何形成的吗?来和我一起看看吧!

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这本文献成了现代人们查考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习俗的重要参考。端午节起源于何时——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说法不一,争论不休。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共有多种说法,我们这里给大家介绍几种流传较为广泛的说法。

1、源于纪念屈原

这种说法在全国流传很广,老也最为认可。

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于是选择以明志,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

沿江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末期的伍子胥。

伍子胥先祖伍举,以正直进谏楚庄王而得名声,因此其后代于楚国亦有名声。伍子胥家族因在楚国被迫害,投奔吴国。受吴王阖闾重用,大破楚国,北镇齐晋,南服越人,官拜相国公。

吴王夫继位后,伍子胥认为应一举消灭越国,但是夫为伯嚭所谗,不听“联齐抗越”的主张,前484年便赠伍子胥剑,赐自尽。子胥愤恨自刎,留下遗言,要家人于他后把他的眼睛挖出,挂在东城门上,亲眼看着越国灭掉吴国。

吴王夫极怒,把伍子胥的尸首用鸱夷革裹着抛弃于钱塘江中。后来吴国果然被越王勾践所灭,夫羞于在阴间见到伍子胥,用白布蒙住双眼后才举剑自尽。

由于伍子胥尸沉于钱塘江之事比屈原投江为早,有些文献则认为,端午节的习俗与伍子胥有关,而非屈原。

端午节习俗:

1、吃粽子

据说,“端午食粽”是为纪念屈原形成的。元朝马致远在《双调拔不断》中说道“屈原清由他恁,醉和醒争堪”。据西晋新平太守周处所写的《风士记》记载:“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其中的“角黍”便是粽子的古称。可见到晋代,粽子成为端午节的节庆食物。包粽子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梁实秋散文集《雅舍谈吃》中,更是直接将端午节称为“粽子节”。

2、鸡蛋

煮粽子的锅里一定要煮鸡蛋,据说吃端午节粽锅里的煮鸡蛋夏天不会生疮;把粽子锅里煮的蛋放在正午时阳光下晒一会再吃,整个夏天都不会头痛。

3、赛龙舟

传说是楚国人借龙舟纪念屈原。《隋书·地理志》记载在屈原投江后,“士人追至洞庭,不见。湖大舟小,莫得渡者,鼓棹争归……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其实,“龙舟竞渡”早已出现。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中提到,划龙舟之习俗早已存在于吴越水乡一带,目的是通过祭祀龙图腾以祈求避免水旱之灾。随着时代的发展,赛龙舟这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也逐步流传至海外,并被世界各地接受和喜爱,并被列入体育比赛项目。

4、门口插艾

是我国一项民间习俗,以艾草悬插于门户、堂屋、床头等处,起到辟邪祈福的作用。丰子恺的《端阳忆旧》中便提到,端午的早晨要制造蒲剑,选取最像宝剑的叶,加以剑柄,预备正午时和桃叶一并挂在每个人的床上。

5、佩香囊

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用。香囊内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开窍的中草,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

6、点雄黄酒

雄黄是一种材,据说能杀百毒。在端午节时,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7、戴五彩绳

端午节系五彩绳的习俗起源于汉代。汉代应助《风俗通义》有记:“五月五日,赐五色续命丝,俗说以益人命。”民间把五彩绳看成“五彩龙”,端午节拴五彩绳有保护儿童驱妖避邪之意。随水冲走的五色绳就会变成小龙,带走你身上的不好的东西。这样一来,烦恼、忧愁都随着雨水流走,会带来一年的好运。

8、挂小扫帚

端午节用绑有红线的扫帚扫出门,称“扫岁地”。绑有红线的扫帚亦表示吉祥如意。把苘麻染成,然后用红线勒成约一寸长的小扫帚和小炊帚,在端午节这天打扫房屋,并且在身上佩戴这样的小扫帚,寓意扫除,清洁卫生又有扫除晦气,消灾除病,驱除灾魔和不祥。

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在这个节日中,我们可以深切的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自古以来,每逢此时,人们载歌载舞,表达祝福。端午节来临,我们同样要以各种方式表达祝福与敬意,祈愿祖国繁荣富强、和谐稳定、安居乐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836084111@qq.com,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