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游戏前瞻 >  > 

阿拉曼战役如果德军赢了 阿拉曼战役战损比

二战中,如莫斯科、格勒、阿拉曼、中途岛、瓜岛这些战役全是轴心国获胜的话,二战结局将会如何

当时已经到了退无可退的地步,如莫斯科战役德军胜的话,被攻陷,格勒和阿拉曼战役就不存在了,这个很简单德国会统治.

阿拉曼战役如果德军赢了 阿拉曼战役战损比阿拉曼战役如果德军赢了 阿拉曼战役战损比


阿拉曼战役如果德军赢了 阿拉曼战役战损比


太平洋之所以美国胜是因为美国强大的工业力量.但中途岛和瓜岛如日军胜的话比较复杂,因为下一步日军就会直接威胁到美国本土,而美国当时的军事并不比日本强,可能还要比日本弱一些,因为此时美国的工业还没有纳入到轨道,而德国没有了这个强大的对手也会和日本联手对抗美国,这两个都是以闪电战为特长估计不会等到美国工业力量展现出来就会被吞并

这个设很有意思,如果盟军真的全线的话,世界的确会被轴心国瓜分。那时候战后制定的世界秩序一定和现在迥然相异。但是我认为他们的统治不会太长久,各个轴心大国应该很快就会陷入分裂和的内战。世界可能会继续乱100年。

这问题不能这么看,有了莫斯科的胜利也许就不用打了,也许就变成喀山、乌拉尔保卫战,中途岛赢了就不会有瓜岛,也许就是瓦胡岛、比基尼海战。二战如果轴心国胜利的话,可能大家现在就和耶路撒冷的生活不多吧。

你只看到了表面,表面上是这些战役成为二战的转拆点,但是实际上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同盟国的综合国力比轴心国强很多,有美国强大的工业基础。轴心国在打这些战役的时候其实已经到了进攻顶峰,已经把国内的潜力发挥到了,必然要到战略相持或者战略反攻阶段。就算这些战役全部是轴心国获胜,接下来也会出现其他的转拆性战役使出现转机。因为比的是综合国力,而且轴心国进行的是不得人心的,必然要遭到全世界反力量的对抗。

轴心国的力量和盟国方面的对比太悬殊了,苏美英,任何一个单拎出来都不得了,何况加在一起。把轴心国碾碎是毫无悬念的。

即使这些战役胜利了,只不过是再延长点时间罢了,结局改变不了。

转折点赢一场都够盟军受了,这些都赢了估计都被扬了。格勒,莫斯科,格勒任何一个没了对都是致命的

世界被瓜分,人类文明的末日

阿拉曼战役德军一开始取得的优势是?后被击败则是因为?

阿拉曼战役(The battle of El Alamein),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役。1942年10月23日,在埃及阿拉曼地区,英国第八军在蒙哥马利指挥下对隆美尔统率的德、意联军“非洲军团”发起攻击,两军激战十二天,英军获胜,德、意军被迫退到边境。

阿拉曼位于埃及北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北非地区的主战场。1942年10月底至11月初,英国在此给德意以沉重打击,史称阿拉曼战役。这次战役以英军胜利告终,扭转了北非的格局,成为在北非覆灭的开端。

1940年7月,意大利乘英法在西欧失败之机从埃塞俄比亚进犯东非英军。1941年1月,英军对意军发动进攻,收复了东非的失地,并在北非重创意军,俘敌13万。2月,德国隆美尔将军率德国非洲军团进入北非地区增援意大利。在德意联军的攻势下,英军开始从利比亚败退。1942年7月,德意联军自利比亚突入埃及,进抵距开罗只有350公里的阿拉曼地区。但由于盟军控制了地中海的制空、制海权,驻北非德军因兵力及装备补给不足而无力继续向前推进,被迫转入战略防御。

与此同时,英国在美国的支援下不断加强其在北非的军事力量,积极备战。经过周密的准备,英军第8军司令蒙哥马利决定于10月下旬发动代号为“捷足”的反攻,在突破德意军的防御地域后,迅速向西挺进,占领利比亚昔兰尼加和的黎波里塔尼亚全境,配合即将在北非登陆的英美联军,将德意军全部逐出北非。

如果德北非战役打赢了,下一步会做什么?形势将会如何变化?(喜欢二战的可以关注我,问我相关知识)

要是隆美尔在北非打赢的话,那么北非德军必然攻占埃及,英军就退守西亚还有英属东非,再如果德国在格勒战役中胜利,那么德军会和隆美尔军团一起夹击土耳其和西亚北部(如格鲁吉亚、土库曼斯坦等等)

最坏情况,英国丢失整个埃及,英军退守中东,但即使轴心国推进到如此地步,同盟国依然牢牢掌握着整个地中海海的制海权,英国人丢失港和苏伊士运河会对同盟国东地中海的制海权存在短期影响,轴心国能做到的无非是继续扩大,进攻中东或者沿着尼罗河向非洲内部挺进,但同时也得守着漫长的海岸线提防掌握制海和制空的盟军突然登陆,这对资源紧缺,人力紧张的轴心国来说,是条不归路。

二战如果让格勒战役,阿拉曼战役,中途岛战役的胜利者均是轴心国一方, 那,二战会如何发展?

很简单

到时候 德国会派兵和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汇和

一起攻打和 接着会攻打美国

到时候轴心国会瓜分世界

又遇上这样的题

历史没有如果之说,在课堂上老师提出这样的问题,只不过是为拓宽学生思路。怎么答都对。

阿拉曼战役的意义和影响

阿拉曼战役的意义和影响

阿拉曼战役意义

1942年10月23日,由英国第八军司令蒙哥马利率领的盟军向德国隆美尔率领的德意联军非洲军团发起了进攻。经过12天的激烈厮杀,盟军终于在11月4日胜利地结束了整个战役。战役的胜利保证了盟军从中东通往苏伊士运河这条供应线的畅通,在士气上对盟军的意义更是非同小可。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曾评价说:“在阿拉曼战役前,我们从未打赢过一次;但在阿拉曼战役后,我们所向。”

蒙哥马利将这次战役看作是一场消耗战,就像在一战时一样。他也准确地预测了战役的持续时间及盟军损失。英联邦将炮火支援运用地很完美,但是他们的装甲部队却还应用着骑兵战术,这使大批坦克在步兵伴随和空中支援不足的情况下在开阔地上向敌人发起猛攻,造成了重大伤亡。英联邦只是有限度地利用了空中支援,但是与之相比,德国与意大利却几乎根本没有为地面部队提供支援,他们的精力都在了空战上。

盟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阿拉曼战役是盟军打赢的次大型战役。温斯顿·丘吉尔在1942年11月10日发表了他对这场战役的评论:“这场战役不是的结束,甚至不是结束阶段的开始,而可能是开始阶段的结束。”这是蒙哥马利最光荣的成就,他被授予爵位时获得了“阿拉曼的蒙哥马利子爵”的称号。

隆美尔一路撤到了高地,在那里,他的部队补充了人员和装备。这些支援如果在阿拉曼战役中被送到的话将会是非常有用的。隆美尔面临着两线作战的局面,英联邦从东边追击他的部队,在西边一步步逼近。以一场小战役来战胜轴心国部队的想法由于没有经验的在卡瑟琳小道之战中犯下的错误而被放弃。这个错误使战役成为了一场漫长且艰难的战斗。

阿拉曼战役重要性

直到战役后,隆美尔才失去了在北非战场取胜的全部希望。即使这样,阿拉曼战役还是盟军的辉煌胜利,也是一次决定性的战役。到了1943年,所有轴心国部队都被逐出了非洲战场,盟军也开始将注意力在了地中海。

阿拉曼战役的影响

第二次阿拉曼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北非战场的转折点。德军阵亡6000人,意军阵亡4000人,英军阵亡7000多人。这次战役从1942年10月23日一直持续到1942年11月3日。在轴心国于次阿拉曼战役取得胜利之后。伯纳德·劳·蒙哥马利将军在1942年8月取代了克劳德·奥金莱克,成为了由英联邦士兵组成的英国第八军的总指挥官。这次战役的胜利扭转了北非战场的形势。盟军在阿拉曼的胜利使德国占领埃及,控制苏伊士运河和中东油田的希望破灭了。此战役结束了非洲军团的攻势,此场战役后轴心国在北非战场转入战略撤退运作。

阿拉曼战役的启示

阿拉曼战役。整整60年过去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曾经参加过阿拉曼战役的老兵们,却忘不了这块伤心之地,这是因为盟军方面有7000多名将士长眠在这。上万名二战时期的老兵来到这里,参加由英国和英联邦其它举行的阿拉曼战役60纪念活动。阿拉曼在埃及西北部,尽管它只是一个小镇,却因阿拉曼战役名声大噪。交战各国都在这里建有阵亡将士公墓。“对于世界,你只是一名普通士兵;对于家庭,你却是我的全部。”这句雕刻在一块墓碑上的话语似乎告诉人们,一位母亲在埋葬牺牲的儿子的同时,也埋葬了她的全部希望与欢乐。

二战中如轴心国打赢莫斯科、格列,阿拉曼、中途岛、瓜岛这些战役并击溃盟军的话能不能统治全世界

当时已经到了退无可退的地步,如莫斯科战役德军胜的话,被攻陷,格勒和阿拉曼战役就不存在了,这个很简单德国会统治.

太平洋之所以美国胜是因为美国强大的工业力量.但中途岛和瓜岛如日军胜的话比较复杂,因为下一步日军就会直接威胁到美国本土,而美国当时的军事并不比日本强,可能还要比日本弱一些,因为此时美国的工业还没有纳入到轨道,而德国没有了这个强大的对手也会和日本联手对抗美国,这两个都是以闪电战为特长估计不会等到美国工业力量展现出来就会被吞并

个人认为应该是的,保不住了,英国就孤立了,没资源很快会投降的。中途岛赢了美国也就没了,德国和日本夹击美国。德国日本有了广大地区资源,美国顶不了多久。美国要是输了,那时候还有哪个还能抵抗。

不能,首先,中途岛和瓜岛如果输了只意味着美国无法在本土不受打击的情况下去作战,而且日本的军工能力根本和美国没法比,至少航母就造的没有美国快,就算它登陆美国本土又能如何?美国的坦克和甚至是钢盔都比日本,日本一样会被一步步地打回去。至于,就算莫斯科等,还有很大一片国土,怕不是德军能力范围内的,除非是再世,所以,这个设几乎肯定不成立

不能,美国实在,生产力太高了。

是的,但是这些都是设。

次阿拉曼战役中,德军和英军为何分不出胜负呢?

阿拉曼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北非战场的转折点,此前德军在北非战场上不断获胜,此后则转为节节败退。阿拉曼战役是由一连串的会战组成,其中次阿拉曼战役的影响尤为突出。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关于这场战役的一些细节。

1942年6月30日,德军接近了英军阿拉曼防线。此前德军在“卡扎拉会战”中重创英军,但自己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为了抓住战机,德意志非洲军团指挥官隆美尔毅然决定带上当时他能够立即调动的60辆德国坦克(其中有四分之一为轻型坦克)和8500人(其中德军0人,意大利军6000人)展开追击。

然而由于兵力实在太过稀少,再加上连续作战导致德军疲惫不堪。当德军追到阿拉曼防线一带后,隆美尔不得不决定进行短暂休息,以等待后续意大利部队跟上。可是隆美尔当时却不知道,德军离从“卡扎拉会战”中撤退的英军残部只有一步之遥。如果德军能更进一步的话,势必就可以全歼这支数量庞大但却毫无战斗意志的英军残部了。也正是这个非常短暂的停留,导致了德军在此后的次阿拉曼战役中难度倍增,最终无法达成既定目标。

7月1日,隆美尔下令德军朝英军防线展开攻击。不过此时撤退的英军都已经退回到阿拉曼防线中,从而使防线兵力大增。经过三天激战,德军虽然艰难地夺取了几个前沿“哨所”,但非洲军团的坦克却只剩下26辆(其中主力第十五装甲师15辆坦克),而英军方面仅装甲师就拥有90辆坦克。

在之后的几天时间里,德军和英军都进入了短暂的休整阶段。到7月8日,非洲军团得到后方的增援,坦克数量已接近50辆,但英军的坦克数量已在200辆以上了。

隆美尔深知时间对己方非常不利,因为非洲军团的后备力量几近枯竭,可英军却能获得源源不断的生力军。因此,隆美尔很快又决定向阿拉曼防线发起攻击。然而尽管德军在战场上表现出色,但由于双方兵力相悬殊,德军始终无法突破英军的防线。直至7月18日,非洲军团的坦克已不足30辆,而英军第八军团却拥有了将近400辆坦克,双方军力对比达到了极为夸张的1比13。

7月21日,中东英军总司令奥金莱克决定对德军发起反击。奥金莱克的战术布置相当高明,一旦成功得以实施,隆美尔和他的非洲军团势必要遭到灭顶之灾。然而,的战术需要的去执行才能发挥出效果。当时驻非洲的英军纪律散漫,缺乏训练,各部队之间又互不信任,缺乏有效配合。因此,奥金莱克精密的战术安排在执行阶段反而造成了英军一片混乱。隆美尔抓住时机指挥各个击破,在短短一天时间内击毁英军坦克118辆,而德军只损失了3辆。

不过,德军虽然在7月21日的会战中重创英军,但双方坦克数量对比依然极为悬殊。隆美尔后来对这场会战作出这样的评价:“虽然英国人的损失比我们,但对奥金莱克来说却仍可以接受,他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阻止我们前进,就这一点而言,他已经做到了。”

7月31日,英军重新采取防守策略,打算通过兵力上的巨大优势最终拖垮德军,次阿拉曼战役到此基本结束。这次战役是一场消耗战,英军在付出了惨重代价后,终于成功将德军挡在了防线之外。虽然英军在战场上的表现非常糟糕,但他们却可以承受得起这种损失。反倒是损失相对轻微很多的德军却很难承受这样的结果。由于英国方面的增援仍在大量投向埃及,因此阿拉曼战役后续的结果自然也就成了定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836084111@qq.com,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