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爱丽丝》的钢琴曲 《献给爱丽丝》的钢琴曲简谱
- 游戏前瞻
- 2025-02-18 07:05
- 1
钢琴曲<致爱丽丝>的讲解
《致爱丽丝》原名《a小调巴加泰勒》,是贝多芬在1810年创作的一首钢琴小品,是贝多芬献给“爱丽丝”作为纪念的作品。 该作品在1867年被后人所发现,后收录在《贝多芬作品全集》第25卷的补遗部分59号。
《献给爱丽丝》的钢琴曲 《献给爱丽丝》的钢琴曲简谱
《献给爱丽丝》的钢琴曲 《献给爱丽丝》的钢琴曲简谱
该作品采用回旋曲式写成,结构是ABACA。其中A部为回旋曲的主部(叠部),共出现了3次;B部和C部为与A部起强烈对比的两个插部。
扩展资料:
主流版本:
在1808一1810年间,年近40岁的贝多芬教了一个名叫特蕾泽·玛尔法蒂 [3] (Therese Mati)(有的翻译为·玛尔法蒂)的女学生,并对她产生了好感,有一次在心情非常愉快舒畅的情况下写了一首《a小调巴加泰勒》的小曲赠给她,并在乐谱上题写了“献给特雷莎,1810年4月27日,为了纪念”的字样。
之后,这份乐谱就一直留在特雷莎那里,贝多芬没有自留底稿,因此,他后在其作品目录里都没有这首曲子。直到19世纪60年代,德国音乐家诺尔为贝多芬写传记,在特雷莎·玛尔法蒂的遗物中才发现了这首乐曲的手稿。
1867年,诺尔在德国部的城市斯图加特出版这首曲子的乐谱时,把原名《致》错写成《致爱丽丝》。从此,这首钢琴作品开始以《致爱丽丝》的名称在世界上广泛流传,而原名《致》却被人们忘记了。
参考资料来源:
《献给爱丽丝》这首钢琴曲写的是什么内容?
钢琴曲《致爱丽丝》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1810年所作。作者将这首精致的钢琴小品献给伊丽莎白·罗克尔。乐曲以回旋曲式写成。一开始出现的主题纯朴亲切,刻画出温柔美丽、单纯活泼的少女形象。这一主题先后重复三次,中间有两个对比性的插部。插部建立在新的调性上,色调明朗,表现了欢乐的情绪;第二插部在左手固定低音衬托下,色彩暗淡,节奏性强,音乐显得严肃而坚定。一连串上行的三连音及随后流畅活泼的半音阶下行音调,又自然地引出了主题的第三次再现。乐曲在欢乐明快的气氛中结束。
贝多芬献给爱丽丝钢琴曲音乐赏析
《致爱丽丝》全曲由五段组成。A段用的是A小调,显得温柔而亲切。然后,转到C大调,它是A小调的关系大调,情调顿时明朗起来。B段转到F大调上,出现一个新的曲调这个曲调,感情更加明朗。经过一连串快速音的过渡,又回到A段。C段多用,气氛有了转换。情绪显得严肃而稳重,好似作者在沉思。接下去,出现了一个由三连音组成的乐句。表现热烈的情感。经过一段下行半音阶的过渡,又把乐曲引回到A段。乐曲在非常优美和温柔的气氛中结束。 此曲以单纯的回旋曲式作成,结构是A-B-A-C-A。不论是具有淡淡哀愁感的优雅回旋曲主题,流露甜蜜憧憬的副题,或是看破尘世般音响沉郁的和声式第二副题,都相当悦耳动听。全曲似乎都隐藏着贝多芬的悲痛恋情及对爱情的憧憬。
(来自搜狗百科)
谁知道献给爱丽丝 这首曲子的故事来历
《致爱丽丝》是贝多芬创作的一首其钢琴小品。 1808-1810年间,贝多芬已经是近四十岁的人了。他教了一个名叫特蕾泽.玛尔法蒂的女学生,并对她产生了好感。在心情非常甜美、舒畅的情况下,他写了一首《致特蕾泽》的小曲赠给她。1867年,在斯图加特出版这首曲子的乐谱时,整理者把曲名错写成《献给爱丽丝》。从此,人们反而忘记了《致特蕾泽》的原名,而称之为《致爱丽丝》了。 《献给爱丽丝》基于一个纯朴而亲切的主题 这个主题把特蕾泽温柔、美丽的形象作了概括的描绘。它在这支曲子里先后出现了十六次,因此,给人以极为深刻的印象。好似贝多芬有许多亲切的话语正向特蕾泽诉说。后半部分左右手交替演奏分解,犹如二人亲切地交谈。 《献给爱丽丝》全曲由五段组成。A段用的是A小调,显得温柔而亲切。然后,转到C大调,它是A小调的关系大调,情调顿时明朗起来。 这个曲调,感情更加明朗。经过一连串快速音的过渡,又回到A段。 C段多用,气氛有了转换。情绪显得严肃而稳重,好似作者在沉思。接下去,出现了一个由三连音组成的乐句。表现热烈的情感。经过一段下行半音阶的过渡,又把乐曲引回到A段 乐曲在非常优美和温柔的气氛中结束。 现美丽、单纯而活泼的少女性格的音乐形象。
《献给爱丽丝》是贝多芬创作的一首其钢琴小品。贝多芬一生没有结过婚,但是,他一直盼望着能得到一位理想的伴侣。因此,这类事在贝多芬的生活中也有些浪漫色彩的故事流传。1808-1810年间,贝多芬已经是近四十岁的人了。他教了一个名叫·玛尔法蒂的女学生,并对她产生了好感。在心情非常甜美、舒畅的情况下,他写了一首《致》的小曲赠给她。1867年,在斯图加特出版这首曲子的乐谱时,整理者把曲名错写成《献给爱丽丝》。从此,人们反而忘记了《致》的原名,而称之为《致爱丽丝》了。贝多芬是集西方古典派之大成,开浪漫乐派之先河的伟大作曲家。人们都比较熟悉他的交响曲、协奏曲、室内乐和歌剧等大型作品,但是,他的为数不多的器乐小品,也同样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 象。钢琴小品《献给爱丽丝》就是其中比较的一首。但在他生前未发表,乐谱发现于1867年。这首乐曲可能是作者四十岁时(1810年)为他的学生,名叫伊丽莎白·罗克尔的女高音歌唱家所作。此曲形象单纯技巧浅显,显然是为了适合于初学者的弹奏程度(现为钢琴五级曲目)。发表以后,不胫而走,几乎成为初学者必弹的曲目之一。
还有一种说法贝多芬12岁时,到一个富商家里去教钢琴,贝多芬非常喜欢这家的女儿爱丽丝。这首钢琴曲是贝多芬那个时候创造的。
乐曲以回旋曲式写成,环绕基本主题,有两个对比性的插段,其一是带有莫扎特风格的明朗、欢乐情绪的音调,在F大调上呈现;其二则建立在低声部的6音持续音上,色彩暗淡,节奏强烈,表现了孩子气的烦恼情绪。但这两个插段都比较短小,通过一连串的快速音型很快又引回到开始时那个朴素的旋律,从而构成一个表现美丽、单纯而活泼的少女性格的音乐形象。
伊丽莎白·罗克尔是德国的女高音歌唱家,也是男高音歌唱家约瑟夫·奥古斯特·罗克尔的妹妹。1807年,14岁的伊丽莎白跟随哥哥来到维也纳,很快就被贝多芬所接纳,成为他身边数不多的朋友之一。伊丽莎白后来嫁给了贝多芬的朋友。贝多芬在创作这首乐曲时,两人保持着亲密的友谊,显然这首曲子是献给她的。那段时间里,在贝多芬的生活中从来没有出现过叫爱丽丝或伊丽莎白的其他女子,爱丽丝是伊丽莎白的昵称。可以确认的是,贝多芬十分喜欢她。
《献给爱丽丝》基于一个纯朴而亲切的主题这个主题把温柔、美丽的形象作了概括的描绘。它在这支曲子里先后出现了十六次,因此,给人以极为深刻的印象。好似贝多芬有许多亲切的话语正向特蕾泽诉说。后半部分左右手交替演奏分解,犹如二人亲切地交谈。
《献给爱丽丝》全曲由五段组成。A段用的是A小调,显得温柔而亲切。然后,转到C大调,它是A小调的关系大调,情调顿时明朗起来。
这个曲调,感情更加明朗。经过一连串快速音的过渡,又回到A段。
C段多用,气氛有了转换。情绪显得严肃而稳重,好似作者在沉思。接下去,出现了一个由三连音组成的乐句。表现热烈的情感。经过一段下行半音阶的过渡,又把乐曲引回到A段乐曲在非常优美和温柔的气氛中结束。
表现了美丽、单纯而活泼的少女性格的音乐形象。
钢琴曲《致爱丽丝》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1810年所作。作者将这首精致的钢琴小品献给伊丽莎白·罗克尔。乐曲以回旋曲式写成。一开始出现的主题纯朴亲切,刻画出温柔美丽、单纯活泼的少女形象。这一主题先后重复三次,中间有两个对比性的插部。插部建立在新的调性上,色调明朗,表现了欢乐的情绪;第二插部在左手固定低音衬托下,色彩暗淡,节奏性强,音乐显得严肃而坚定。一连串上行的三连音及随后流畅活泼的半音阶下行音调,又自然地引出了主题的第三次再现。乐曲在欢乐明快的气氛中结束
传说献给爱丽丝是贝多芬为一个小女孩创作的。那是17年的圣诞夜,21岁的贝多芬当时穷困潦倒,在维也纳的斯提芬大教堂里门口的楼梯上,贝多芬遇到了一个正在啜泣的小姑娘。这个小姑名字就叫爱丽丝。原来,一直照顾这个小姑雷德尔身处弥留之际,而老人夙愿还未达成,老人坚信如果不能满足他今生的一个愿望,他就升不到天堂。而贝多芬当时创作了一首曲子,满足了老人的夙愿。而这首曲子被贝多芬命名为《献给爱丽丝》。
贝多芬的献给爱丽丝钢琴曲是多少级
贝多芬的《献给爱丽丝》钢琴曲一般为5-6级。是一首贝多芬创作的钢琴独奏曲。
在本曲的原稿上,有作者的手迹:“为爱丽丝而作,1810年四月二十七日,贝多芬”。“爱丽丝”是谁?已无从考证。因为这一作品的原稿问世之时,作者已经整整四十年了。
此曲是一首极为普通的钢琴独奏小曲,节奏轻快而舒坦,乐曲为小快板,3/8拍子,由小回旋曲形式“ABACA”所构成。
扩展资料
1、RichardClayderman演奏的《献给爱丽丝》,该歌曲收录在专辑《理查德克莱德曼黄金典藏三部曲》中,2002-10-02发行,该张专辑包含了10首歌曲。
2、尤大淳演奏的《贝多芬:献给爱丽丝(ForElise)》,该歌曲收录在专辑《世界钢琴名曲精选少女的祈祷》中,1994-01-01发行,该张专辑包含了10首歌曲。
3、StefanObermaier演奏的《献给爱丽丝》,该歌曲收录在专辑《十大酒吧音乐》中,2011-01-01发行,该张专辑包含了10首歌曲。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836084111@qq.com,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