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游戏心得 >  > 

三年级排列组合教学设计 三年级排列组合教学设计思路

小学美术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小学美术教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排列组合教学设计 三年级排列组合教学设计思路三年级排列组合教学设计 三年级排列组合教学设计思路


三年级排列组合教学设计 三年级排列组合教学设计思路


小学美术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欣赏适合纹样,感受适合纹样的艺术特色,了解适合纹样的不同样式及构成特点

2、学习适合纹样的设计方法

3、通过学习、了解适合纹样在生活中的运用,提高美化生活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适合纹样的不同样式,构成特点及设计简单的适合纹样

2、难点:运用点线面的组合、色彩的合理搭配,表现出丰富多彩的适合纹样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课前准备:(学生)绘画用具、各种纸张等

(教师)课件或视频、范作、和实物等

五、教学设计:

1、欣赏导入,引出课题

(1)欣赏生活中的适合纹样。说一说:你还在生活中见过哪些适合纹样呢?

(2)揭示课题:《适合纹样》

2、观察分析,研学新知

(1)欣赏适合纹样作品,说一说:什么是适合纹样?

(2)欣赏适合纹样作品,小组讨论:适合纹样的构成形式有哪些? 对称式:纹样上下或左右相同,同形同色,整齐稳重

均衡式:不对称,纹样不同形、不同色、自由活泼

向心式:纹样由外往中心排列

离心式:纹样由中心往外排列

旋转式:纹样由中心顺时针或逆时针扭曲

(3)欣赏同龄人作品,学习作品之处。提问以下适合纹样运用了哪种构成形式?

(4)提问:你知道如何创作适合纹样吗?

3、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1)选择一个形状和纹样素材,设计适合纹样

(2)也可以为一件生活用品设计适合纹样

(3)提示

①适合纹样与里面的纹样要适合外形,即使去掉外形,仍能显示出原来的形状特点

②纹样绘制时要注意色彩的关系,如对比与和谐

4、展示评价,拓展延伸

(1) 举办“适合纹样欣赏会”,请学生将自己创作的适合纹样作品贴在黑板上

进行自评,互评。

(2) 教师以恰当的语言对适合纹样和学生作品进行小结,学生加强在生活

中观察与运用适合纹样,提高美化生活的能力

小学美术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相似性组合大小、疏密的变化等基本知识。

2、能将简单的相似形排列组合成具有一定形式美的画面,提高视觉感受力和绘画表现能力。

3、感受大自然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增强热爱生活的情感和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相似性组合大小、疏密的变化等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能将简单的相似形排列组合成具有一定形式美的画面。

教学准备:

彩色笔、油画棒、课件。

教学过程:

一、迁移旧知 设疑导入

1、教师点评一幅上节课画蝌蚪旅行的作品。

2、提问:适合用点状来表现的物体还有哪些呢?学生畅谈。

3、教师小结:生活中适合用点状来表现的物体有很多很多。如:瓜果蔬菜、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器皿用具、其他随意形等。

二、欣赏感受 体验尝试

1、欣赏画家作品:《清廉有鱼》(局部)《春至》(局部)《枝头繁鹊》。

(1)启发学生说说自己的欣赏感受。

(2)小结:在绘画中相似的形通过疏密排列、组合可构成美观有趣的群体图案。

(3)提问:画中相似形物体的外形与平常我们所画的物体外形比较,有什么特点?

(4)学生观察、分析、思考。

(5)小结:都抓住物体的特征进行概括,把它画成简练美观的形象。

(6)教师以某物体为例,作绘画。

2、以“鱼”排列组合为例,启发学生学习新知。

(1)欣赏。

(2)小结:相同的物体可以组合成许多不同的有趣画面。

3、以豆苗为题材,指导学生尝试进行排列组合的小训练。

(1)学生进行组合练习,教师巡视,点评典型与需要调整的作业。

(2)说说自己认为有趣、生动的组合。

(3)归纳基本方法:

不同方向反复;

在有规律的部分重叠;

平行排列;

改变方向和角度排列;

大小不一,错落有致的排列。

三、拓展思维 自主创作

1、欣赏教材中的学生作业。启发学生构思。

2、提出作业要求:用一组或几组相似形描绘一幅充满情趣的画,并把你的话编成小故事和同学们说一说。

3、学生作业,教师个别辅导。

四、展示作业 交流评价

学生作业展示、评价。

教师学生从相似形组合简练、美观,排列错落有致及画面是否有情趣等方面进行评价。

小学美术教案 篇3

教学目的、要求

美丽的印纹

1.通过用手、树叶等有纹理的物体进行沾印,让学生初步了解自然世界中各种各样的纹理。

2.体验造型乐趣并获得视觉感受。《美丽的印纹》

3.理解绘画形式的多样性。《美丽的印纹》

教学重点、难点

体验用手、树叶等物体沾印产生的肌理效果。利用肌理效果,组织画面美丽的印纹。

准备工作

全开纸、水粉颜料(统一分配)、不同的树叶及图例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人

1.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手心来发现手的纹理,教师用手沾上颜料,在纸上印出美丽的印纹手纹,板书:mei li de yin wen美丽的印纹。

2.在黑板上挂一张全开纸,让学生沾上自己喜欢的颜料上台按印,体验印的乐趣,并让学生简单表述自己手上纹理的特征及手沾色彩、按印的感受。《美丽的印纹》

3.让学生讨论并说说除了手之外,还可以用什么东西来印。

三、布置作业

1.团结协作;

2.注意卫生;

3.比一比,哪一组印得最美丽。

四、学生练习

巡视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展示小组作业,学生观摩,比一比,哪一组的图案最有意思。

五、小结

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品,每一种物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纹理(出示有肌理效果的花瓶),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纹理来美化我们的生活,在我们创作美术作品的时候,也可以充分利用它们。

1. 观察手心印纹,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2.上台沾颜料按印,简述自己手上纹理的特征及手上沾色彩、按印的感受。

3.讨论。

分组协作、完成作业

观摩作业,比一比,谁的作业最有趣,图案最有意思。

寻找生活中可以用来制作美丽纹理的物品,并说说自己对它的感受。

《美丽的印纹》美术教案2

课时

教学目标 :

1.通过学习用手、树叶等有纹理的物体初步进行印纹练习,让学生了解绘画形式的多样性。

2.体验造型乐趣并获得视觉和触觉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

学生用手、树叶等印纹创造肌理效果,并有意识地进行画面组织。

教具准备 :

全开白纸、水粉颜料(统一分配)、不同树叶、图例等。

教学过程 :

一、组织教学:(边听轻音乐)。

二、导入:

1.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手心来发现手上的纹理,教师用手沾上颜料,往白纸上一印,出现漂亮的手纹,导入课题:美丽的印纹(板书具有纹理的字)。

2.在黑板上挂一张大白纸,让全班学生沾上自己喜欢的颜色上台按印。让学生体验印的乐趣,并让学生简单地表述自己手上纹理的特征及手沾色彩、按印的感受。

3.让学生讨论并说说除了手可以印出纹理以外,还可用什么东西来印。

三、布置作业:

分小组合作,用手、树叶、瓶盖等进行印纹练习。

要求:1.团结合作。2.注意卫生。3.比比哪组印得最美丽。

四、学生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及时发现问题。

五、展示每组作业,观摩,让学生谈谈观摩感受,并表达出来。

六、配乐播放各种美丽的印纹,学生整理卫生,结束本节课。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在上一节课的学习基础上,进一步使学生学会自制图章,进行拓印,学习形式美的原理和感受造型的乐趣。

2.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创造性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刻制图章的技巧及拓印的方法,让他们大胆、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感受。

教具准备:

橡皮擦、地瓜、水粉颜料、刻刀、图例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唱一唱,准备上课。

二、欣赏用图章拓印的作品。

(一)欣赏用图章拓印的作品,感受用图章拓印的艺术美,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二)学生思考:

1.看到的印纹与上一节课的有什么不一样?

2.这是怎样产生的?

三、教师出示几枚图章,观察并请几位学生上台沾上颜料印上,看看出现了什么,激发刻制图章的愿望。

四、刻制图章,强调难点和安全。

1.在橡皮擦或地瓜切片上画出图形。

2.沿着描绘好的图形把不需要之处刻去。

五、指导拓印:

1.把图章沾上各种颜色进行拓印。

2.用排列或重叠等各种方法拓印,发挥想像力,印出一张有意思的画。

六、学生练习。

七、教师进行实际指导。

八、展示作业,观摩。

让学生表达观摩同学作品的感受。

九、小结。

十、整理、打扫卫生。

小学美术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第3课 我爱校园(活动一)

教学目的: (1)学习线描淡彩画的基本表现方法。(2)培养学生的方位意识。(3)提高学生取景构图个运用线条与色彩进行写生的能力。(4)培养学生爱自己的学校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了解平面示意图的基本知识

1.教师提问:一天.我校篮球队到苗苗学校体育馆进行比赛,如果你是篮球队员,进入校门后,你会用什么办法快速找到该校的体育馆呢?

2.学生回答。师生说说平面示意图在生活中的作用。

3.多媒体出示“校园平面示意图”,了解平面示意图的基本知识:一般由基本形、文字组成,大部分以箭头标明方向。

4.出示课题,明确本课时的学习活动内容。

二、分组考察、讨论,用基本形画校园示意图

1.提出活动要求:分组考察校园。根据前后左右、东南西北讨论校门、教学楼、科技楼、体育馆、场等地方的方位布局。

2.师生实地考察校园,展开小组讨论。

3.室,阅读教材小训练,提出练习要求:用铅笔轻轻地勾画出校门、教学楼、科技楼、体育馆,场等地方的基本形和位置。

4.教师反馈指导。

三、指导学生用线描淡彩的看法画校园示意图

1.以建筑为例指导线描淡彩的基本画法(教师)。

(1)用钢笔在基本形上简约地勾吾建筑的立体形态,注意适当表现门、窗、楼梯、人物等细节。

(2)画上淡淡的水彩。

(3)颜色干后适当加勾线条。

2.欣赏教材中的学生作业。

3.提出作业要求:用线描淡彩的画法画一幅校园示意图,注意用箭头标明方向。

4.放音乐,学生开始画。

四、欣赏学生作业进行学习

1.展示学生作业,相互。

2.学生自由交流课堂收获。

小学美术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节开发学生想象力的课。想象力丰富、敢于大胆想象是小学生的特长,他们往往能发现许多大人想不到的事物。这种对生活的热爱、喜欢探索、敢于尝试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保护孩子们难能可贵的想象力、创造力。本课主要让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具体化,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与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根据生活中的物体特点,展开丰富的想像,并以一定得方法表现这些创造性的思维。

2、作目标:指导学生用喜欢的美术方法表现自己的一些奇思妙想。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体会将创想变成作品的快乐,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 通过对生活中常见事物的想像,依据其特点,用联想、组合等方法创造出新颖有趣,匝心独具的奇妙构想。

教学难点: 鼓励学生想象的范围更广,更大胆,创造出与众不同的奇妙的构思,激活创新的火花。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准备学生绘画用纸;用范画、PPT课件。

2、学生准备: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欣赏影片中的奇思妙想,引出课题。板书课题:2、奇思妙想.

二、欣赏作品,拓宽思路

1、走近

(1)介绍奇思妙想的萨瓦尔多 达利,达利1904年出生于西班牙,作为世界的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的作品充满了奇特的想象力。他与、马蒂斯一起被认为是20世纪最有代表的三位画家。是一位具有卓越天才的画家。

(2)欣赏两幅作品

2、想象无处不在,总能带给我们更多神奇的体验!生活中也充满了想象,猜一猜,这个唇形的又是什么?怎么巧妙处理各个部分的?你觉得这个设计怎样?

生活中的作品欣赏,猜一猜,他们分别是什么?新奇在哪里?又有什么巧妙的地方?

奇怪的房屋的欣赏,分别是什么造型?你见过这样的房子吗?

这些设计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同一物体有着不同的造型,要敢于想象。这些设计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呢?

4、观察一组时钟的,了解设计的方法1:联想法一般用联想法来创造出夸张的物体外形。

以弹簧鞋为例来说明设计的方法2:组合法,一般用用组合法来增添物体的功能。

三、思维发散游戏

比一比,谁的想象最丰富。

高跟鞋——座椅——红酒架——滑梯——房屋——?

四、教师,学习表现

1、以香蕉为例,设计两个形象,再想一想,还可以变成什么新的形象?重点线条与细节的处理。

香蕉——海豚(联想)香蕉——汽车(组合)

2、出示其他的形象及色彩图。

五、学生作品赏析,启迪思维

六、布置要求,作业练习:

大胆想象,用线条画出自己心中的奇思妙想,可以先从身边的物体入手去画。要求外形奇特,构思巧妙。能看出物体的作用。

七、评选出最有创意奖。作业讲评。

八、课后拓展:

欣赏一组肖像作品,师总结:画家把自己异想天开的创意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可见奇思妙想没有太多固定的模式,只要你有与众不同的想法,敢于表现的精神,你就能成为享受创造带来的无限乐趣!

小学美术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人类的创造体现在对物质世界的改造和对生活的追求上。儿童虽然不具有改造物质世界的主动性,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都融于情感驱使的富有乐趣的活动之中。在这些活动中,他们以自由的心态放松着自己的思维,以无拘无束的行动为大胆地创造,感受着无尽的愉悦和满足。具有深远意义的是,这些活动和自由的玩乐就是创造的萌芽。学前时期,儿童就喜欢玩转转儿。无庸置疑,本节课是儿童非常喜欢的游戏活动,教师的任务是让儿童在转转儿的玩乐中感受制作的乐趣,寻找图形和色彩混合的变化。

二、教学目标:

了解转转儿玩具的原理,掌握制作的反复法,并能作。培养儿童动脑想、动手表现的能力和兴趣,并养成爱创造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转转儿的制作方法和游戏方法。

难点:圆的剪制;转转儿中间部位的制作,组织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制作,形成积极参与的游戏氛围。

四、教学准备:

师:转转儿几个,剪刀,胶水,卡纸,纽扣等制作工具。

生:剪刀,胶水,卡纸,纽扣,线等

五、教学过程:

1.活动的准备:

教师和学生充分准备活动工具。教师课前提醒学生在准备剪刀等工具的时候,要注意它们的安全性,准备儿童专用剪刀,并存放、保管好自己的圆规,特别注意圆规的尖部。

2.活动的导入:

师:小朋友们都玩过转转儿的游戏吧?(教师取出转转儿然后旋转起来,激发儿童兴趣。)

3.活动的尝试:

A.教师知道儿童将纽扣穿起来,绳线的两头打结。

B.教师知道儿童尝试让纽扣转起来。

4.活动的发展:

A.师:纽扣太小,如果添上卡纸,再纸上画上美丽的颜色,转起来就会有梦幻般绚丽的色彩出现。

B.看教师的范作,激发兴趣。

C.初步研究、了解制作方法。讨论并掌握制作方法。

转盘的制作:圆规画园---剪出圆形---给转盘涂上漂亮的颜色---确定圆

1)心---将纽扣粘在圆形卡纸的正中间---用针穿孔---穿线并打结---尝试旋转。

2)注意事项:圆心旁边的两个相对应饿点不能距离圆心太远,大致和纽扣的两个对应的孔距离不多。

D.学生尝试制作。学生利用自己的工具制作转转儿,并在转转儿上涂上漂亮的颜色。可以自己完成,也可以同桌同学合作完成。

5.活动的延伸:

A.试者让转转儿转起来。

B.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和材料制作转转儿?尝试一下,看看自己有没有独到的发现。

C.游戏,相互欣赏交流。举办比赛,谁的转转儿旋转的时间最久,转起来最漂亮。

活动的收拾:

打扫卫生

教师

六、教后记:

小学美术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二十二世纪的建筑启发学生对二十二世纪的建筑展开想象,对科幻片的欣赏,开拓学生思路。

2、学生用、绘画、手工等方法,二十二世纪的建筑创作出富个性特点和形式新颖的建筑。

教学重点:

二十二世纪的建筑的形状

教学难点:

如何启发学生创造二十二世纪的建筑

教具准务:

彩色笔、彩纸、卡纸、废旧盒子

教学教程:

1、课前准备

一、①欣赏科幻片段(让学生观察片中人们生活、交通、建筑发生怎样的变化。

②学生讨论、交流、发言

③师:二十二世纪人们在各星球之间,自由地来往,人们设计了许多先进的交通工具与外星人进行交流、工作,那么,二十二世纪建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人们设计了什样的房屋。

④学生交流、发言

二、揭示课题,《二十二世纪的建筑》

①欣赏科幻画作品,让学生观察,了解房屋的外形,结构,功能,色彩,有什么变化。

②生:发言

师:1、外形千变万化,还有会长上飞翔翅膀的房屋二十二世纪的建筑

2、功能无所不能,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变成各种厅特的房屋。

3、人们穿着各种各样的宇航服,在太空中自由工作学习,做各种运动。

三、欣赏课文图例。二十二世纪的建筑

四、创作。

1、绘画步骤:①构思②得用各种形状来综合画二十二世纪的建筑③人类在太空中的表现④太空的表现其他星球和星云的描绘⑤着包

2、手工步骤:①根据所带材料、进行重叠插接。②学生用剪、镂、折、画等制作,表现二十二世纪的建筑物。二十二世纪的建筑

五、学生练习、教师巡视辅导。

六、展示作品,让制作者根据自已的理解对自已设计的作品进行描述。

七、收拾与整理,保持教室整洁。

人教版8和9的分与合教案5篇

人教版8和9的分与合教案篇1

第1课时

圆柱的认识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第17页圆柱的认识、第18页例1和第19页例2。

内容简析

圆柱的认识:通过观察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圆柱。

例1:通过观察圆柱,认识圆柱的侧面、底面和高。

例2:通过观察图形,掌握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的侧面、底面和高;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理解圆柱侧面展开图与圆柱的关系。

2.通过观察、发现、交流,让学生自主探究,掌握学习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判断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理解圆柱侧面展开图与圆柱的关系。

难点:圆柱侧面展开图与圆柱的关系,建立圆柱的空间观念。

教法与学法

1.在教法上,应加强直观演示和作,利用多媒体课件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图形,帮助学生建立圆柱的表象,再让学生通过观察和作,发现并总结出圆柱的特征。

2.在学法上,学生把观察和动手作相结合,通过摸一摸、量一量、画一画等实践作活动认识圆柱的特征。本节课也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加强小组合作与交流。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实物展示法:

教师拿出一个做好的圆柱模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初步感知圆柱;紧接着让学生观察这个圆柱的特征,观察圆柱的组成。(学生观察并思考)

学生1:圆柱由三部分组成:两个圆和一个曲面。

学生2:两个圆的面积相等。

学生3:……

教师表扬并鼓励学生的回答。【品析:用观察实物的方式导入,让学生看到了真实的物体,使学生对圆柱的印象更加深刻,同时用动作摸一摸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件展示法:

1.课件出示“旋转门”的画面,联想: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圆柱的形成)

我看到了旋转门,想到了它转起来会形成一个圆柱。

2.课件出示:比萨斜塔、客家围屋、立柱、蜡烛、水杯等。课件抽出圆柱的几何模型。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圆柱。(板书课题)【品析:课件展示的效果是使图形更加形象具体,学生一目了然,对于图形的认识和理解更加准确和深刻,有助于学生对于圆柱的学习和研究。】

动手作法:

让学生拿出所带的硬纸板、直尺、剪刀、圆规等学具,小组合作,教师动手制作圆柱的模型。

小组展示制作成果,教师给予评价。【品析:亲自动手作制作圆柱模型不仅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圆柱,而且让学生有一种喜悦的成就感。同时,对下面观察总结圆柱的组成和特征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教学例1

(1)整体感知圆柱

①谈谈圆柱,大家知道什么是圆柱吗?请同学说说你理解的圆柱。

②找找圆柱,请同学找出生活中圆柱形状的物体。

学生阅读观察教材第17页几个圆柱物体的图形,认识圆柱。

(2)教学例1:

出示教材第18页例1:观察一个圆柱形的物体,看一看它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有什么特征。

①认识圆柱的面。

师:请同学摸摸自己手中圆柱的表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师:指导看书,再次观察例1中的图形,归纳。(上、下两个面叫作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的曲面叫侧面。)

②认识圆柱的高

学生观察例1中的圆柱,根据图形上的提示认识圆柱的高,再根据例1中的高找到自己手中圆柱的高。结合教材回答什么叫圆柱的高。(板书: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作高)

讨论交流:圆柱的高的特点。

归纳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总结:圆柱是由3个面围成的。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作底面。圆柱周围的面(上、下底面除外)叫作侧面。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作高。

?品析:此教学环节先运用提问交流的方式引出认识圆柱,再联系生活实物模型,通过让学生动手作观察自己所制作的圆柱模型来认识圆柱的组成和特征,使学生记忆更加深刻。】

◎教学例2:圆柱的侧面展??

(1)动手作:请同学分小组拿出有商标纸的圆柱形实物,把商标纸剪开,再打开,观察商标纸的形状。

反馈后讨论:展开后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是怎样剪的?展开后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是怎样剪的?

(2)作探究: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

师生一起把展开的长方形还原成圆柱的侧面,再展开,在重复作中观察。

归纳: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3)延伸发现:展开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及正方形的边长与圆柱的关系。

(4)学生自主阅读并观察教材第19页例2。

总结: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品析:此环节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动手实践的机会,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作与思考,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活动体验,让学生动手作推导出圆柱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通过这样的活动体验,让学生经历学习数学的过程。】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认识了圆柱,学习完例1、例2的基础上,让学生及时消化吸收,教师提出质疑,师生共同系统整理。

质疑一:圆柱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圆柱有什么特征?

师生共同总结:圆柱是由3个面围成的。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作底面。圆柱周围的面(上、下底面除外)叫作侧面。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作高。

质疑二: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

师生共同总结:圆柱侧面展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圆柱,学习了圆柱的基本特征和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你能说说你的收获吗?找两个学生畅谈本课时的收获,教师对其进行补充完成课堂的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

1.圆柱的组成及特点:圆柱是由3个面组成的。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作底面;圆柱周围的面(上、下面除外)叫作侧面;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作高。圆柱的底面都是圆,并且大小一样。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2. 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衔接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给大家留一个思考的话题:

什么叫作圆柱的表面积?包括哪几个面?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回味课堂,发现亮点之处:两次质疑的讨论使学生的学习进入了二次消化吸收的过程,这次内化把圆柱的基本特征和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的有关知识真正掌握了。

反思过程,有待改进之处:在教学中,应多给予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作和思考的同时,教师应进行相应的提问,这样学生学习的印象才能更深刻,学习的知识才会更扎实。

人教版8和9的分与合教案篇2

?认识图形》教案

一、学习目标

1、通过网络学习活动,学生能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并能正确区分这些图形。

2、通过学生自主拼、摆、画、折、找等活动,能直观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体会平面图形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在经历观察、比较,描画活动过程中,感悟到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与联系,丰富直观体验,发展空间观念。

二、学习重难点

1、能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

2、从立体图形中“拓”出面、借助“拓”出的面认识平面图形。

三、学习过程

1、教师带领学生回忆立体图形的特征

2、播放微视频,学生观看

(课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以及三棱柱,播放从立体图形中“拓”出平面图形的过程)

3、组织学生利用课前准备学具的不同形状在练习本子上描、画、印、拓出平面图形。画的又好又快的的同学,可以连麦老师分享他的作品。

4、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和三角形

5、认识平行四边形(学生观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

师:你能把一张正方形、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的纸折成同样的两部分吗?有几种折法?谁愿意介绍自己是怎么折的?折出来的是什么图形?请大家动手做一做,准备好的、同学可以连麦老师哦

6、归类整理

(1)课件呈现多个图形,让学生分别跟家长说说每个是什么图形?

(2)说一说:你是怎么记住每种图形的样子的?

四、教师直播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人教版8和9的分与合教案篇3

一、总体说明

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本单元解决问题,就是要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内容包括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和运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运用乘法和除法一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需要两、三步计算解决问题。教材通过实际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贴近度很高的生动例子,让学生先从直观的图画中了解信息,再运用了解的信息来解决问题,既培养了学生了解分析信息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运用乘法计算或除法计算来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培养学生了解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4)结合适当的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三、教学设想

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要能运用数学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自己观察图画,了解和收集图画中的信息,再运用所学的知识,根据信息在小组中讨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然后让学生解决问题后总结和归纳生活中一般性的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建议用5课时安排教学。数学广角(单元教案)

一、总体说明

本单元的知识内容是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扩展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主要内容包括:统计中的重复问题和等式中实物代换问题两种类型。是在学生学习了统计和等式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统计中出现的重复现象和等式中通过实物进行代换问题。通过运用的思想和等量代换思想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目标

(1)理解统计中出现的重复现象,运用图推算事物的数量。

(2)通过实物代换,初步理解代换思想,推算事物的数量。

(3)扩展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

三、教学设想

根据奉单元知识内容相对比较抽象和学生的思维能力水平的特点。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实物分析的方法进行教学.先让学生能通过实物理解重复现象和代换思想,再通过适当的练习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使学生能充分理解,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本单元建议用2课时安排教学。

的思想

教学内容

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108页例1,练习二十四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能借助具体内容,体会的思想方法,利用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体会的思想方法。

难点:用直观图来表示事物。

教学准备

cai

教学过程

一、借助熟悉题材,渗透思想

1、巧妙设疑,直观感悟

(1)谈话:老师知道同学们有很多的兴趣爱好,有的喜欢音乐,有的喜欢美术,有的两样都喜欢,老师想进一步了解你们,请允许我对其中的一个小组进行调查,好吗?

(2)(指定小组)分别在“音乐”和“美术”下面签上名字,两者都喜欢,两边都签。

(3)全班一起统计喜欢音乐和喜欢美术的人数。

(4)(故作惊讶):咦,这个小组没有这么多人呀?问题出在哪儿呢?

(5)四人小组讨论发现:统计过程中有学生既喜欢音乐又喜欢美术,是重复的,在计算总人数时只能计算一次。

2、图示方法,加深理解

(1)(出示)先是两个小组的圈,再把两个圈进行合并。

(2)让学生说一说图中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义。

(3)让学生列式求出喜欢音乐和喜欢美术的共有多少人。

(4)全班交流,说说想法。

(5)师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适当小结。

3、运用思想解决问题

(1)情境出示课本p110第1 题。

(2)学生思考并解决。

(3)同桌交流,重点说说想法。

(4)反馈。(昨天和今天进货的重复部份用重点号显示)

二、灵活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1、谈话:小动物在讨论在陆地上生活还是在水里生活好。一共来了10种动物,有6种动物可以在陆地上生活的,有6种动物可以在水里生活。这里面有几种动物既可以在陆地上生活也可以在水里生活?

(适当给学生介绍“两栖动物”的常识,扩展学生知识面。)

2、练习二十四第2题

要求:(1)学生思考并解决。

(2)班内交流方法。

三、全课总结。

1、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2、小调查: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今天所学知识来解决。等量代换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9例2及做一做,练习二十四第3、4、5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作、验证等活动,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

2、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利用天平或跷跷板的原理,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

难点: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

卡片学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师:看,今天水果园里正在进行“体重”拼呢?(播放)我们先来看看西瓜姐姐多重?(4千克)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说明:当天平平衡时,左右两边的物体一样重,所以西瓜姐姐重4千克。

师:接下来进场的是苹果妹妹,我们设每个苹果同样重。(继续播放)看!天平又平衡了,这又说明什么?(学生说出:4个苹果重1千克。)

师: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想提什么数学问题?

让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二、教学新知。

(一)学生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方案。

师:这个问题提得真棒,几个苹果与1个西瓜同样重呢?(10个、12个、15个、16个……)

师:小朋友不要急着猜,好好动动脑筋。或者在小组内摆摆学具,通过合作解决这个问题。

(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小组合作及作学具的时间,老师巡视,给予学生适当的启发与指导。)

小组汇报:这时大部分的学生喊出:16个。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怎么想的?

生1:因为:一个西瓜4千克(等于4个砝码), 1千克(1个砝码)等于4个苹果,我们用替换的方法,把一个1千克(1个砝码)换成4个苹果。西瓜重4千克(4个砝码),总共要换4次,因此是16个。

(师依学生的回答,一边摆学具,利用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生2:我们组认为:如果第二个图中天平的右边变成原来的4倍,左边也要变成原来的4倍,就是16个苹果,天平才能保持平衡。

生3:一个西瓜和4千克砝码同样重,而4个苹果和1千克砝码同样重,所以4千克砝码就有4个4, 4×4=16(个)。

生4:……

(二)进一步体会等量代换方法。

师:小朋友说得都对,(展示:1个西瓜等于16个苹果。)这时又来了波萝哥哥,1个波萝的“体重”等于2个苹果。一个西瓜与几个波萝一样重呢?()为什么呢?

让学生思考,同桌交流,汇报结果。

生1:32个。

(可能有些学生会出现这样的错误,老师要及时给予分析,再通过生生评析,帮助其改正。)

生2:8个。因为,2个苹果可以换1个波萝,1个西瓜等于16个苹果,就可以换8个的波萝。

生3: 2个苹果换一个波萝,16个苹果里面有8个2,16÷2=8(个),所以1个西瓜和8个波萝一样重。

生4:把2个苹果变成原来的8倍就是16个,等于1个西瓜的重量。把1个波萝也变成原来的8倍就是8个,这样天平也平衡,所以是8个。

师:(略小结。)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完成p109“做一做”

学生完成,老师巡视,个别辅导。讲评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思考的,师生共同梳理解题思路:要求2头牛和多少头羊同样重,首先要知道2头牛和多少头猪同样重,再利用猪和羊的关系进行替换(计算),求出结果。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四第3题。

学生读题、分析关系,并尝试抽象地推导(计算)一下。如果学生抽象地想象有困难,可以让学生先用学具摆一摆。

2、完成练习二十四第4题。

提示:直接比较1只鸡和1只鸭谁重一些比较困难,可以转化为2只鸡和2只鸭,或4只鸡和4只鸭的比较。

3、完成练习二十四第5题。

第1小题,把个等式中的△用□+□+□替代,就变成了□+□+□+□=240,所以□=60,而△=□+□+□,所以等于180。

第2小题,

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交流讨论,寻找方法。

建议:直接用等量代换的方法来解决比较困难,可以先把三个等式的左边相加,右边相加,可得到2×(○+△+□)=200,所以○+△+□=100,然后再利用等量代换,依次求出○、△、□的值。

四、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什么是等量代换吗?

人教版8和9的分与合教案篇4

教学内容:

例5体现了找规律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这里的规律的一般化表述是:以平面上几个点为端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这种以几何形态显现的问题,便于学生动手作,通过画图,由简到繁,发现规律。解决这类问题的常用策略是,由最简单的情况入手,找出规律,以简驭繁。这也是数学问题解决比较常用的策略之一。

例6以选送节目为题材,讨论怎样分两步找出组合数,再求选送方案的总数。这里渗透了作为排列组合基础之一的乘法原理。

例7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逻辑推理问题,借助列表,则比较容易逐步缩小范围,找到。这里渗透了逻辑推理的常用方法排除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探索,使学生掌握数线段的方法。

2.渗透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方法,能运用一定规律解决较复杂的数学问题。

3.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探索规律的能力。

重点难点:

学生发现规律,找到数线段的方法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指导:

1.出示例5前,可以先让学生说说几年来每一学期的数学广角学了些什么。 探索例5时,应当先让学生理解问题。可以通过读题、说题意,使学生明白每两点之间都能连一条线段。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在纸上画画、试试,再来讨论有没有什么好方法

2.探究例6时,可以直接给出题目,由学生自己尝试,也可以将例题分解,让学生先回答

3.探究例7时,必须先让学生仔细读题,理解题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游戏设疑,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课前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吧,请你们拿出纸和笔在纸上任意点上8个点,并将它们每两点连成一条线,再数一数,看看连成了多少条线段。(课件出现下图,之后学生作)

2.师:同学们,有结果了吗?(学生表示:太乱了,都数昏了)大家别着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用数学的思考方法去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新知学习

二、逐层探究,发现规律。

1.从简到繁,动态演示,经历连线过程。

人教版8和9的分与合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和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3.对和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的泼水节有初步感受。

教学重点

了解和傣族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体会他们之间心连心的深情厚谊。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课文插图,师生收集有关泼水节的资料和的相关资料及各民族风俗习惯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案例(一)

课时

一、课件激趣

(课件出示傣族泼水节活动场面)

师:谁知道这是哪个民族的活动?他们在干什么?(傣族、泼水节)傣族泼水节的习俗。

师:你参加过泼水节吗?想亲身经历、感受泼水节吗?现在我们就去参加一次难忘的泼水节。(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

1.师范读课文,生初步感受泼水节的难忘。

2.学生轻声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把生字多读几遍。

3.识字。

①小组合作检查生字读音:借助字卡,生字条等。

②交流识字方法。小组内说说自己是怎样认字的,然后全班好的识字方法。

③游戏检查识字。夺红旗──抢摘丰收果──把词语写在车票上,读对了才能上车旅游参加泼水节。

4.检查读课文情况:要求读准字音,语句读得通顺。指名读,挑战读,分组读,自愿展示读。

三、再读课文,交流思考

1.指名读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为什么不用火红?

2.学习第二自然段,思考:为什么傣族听说要来,感到特别高兴?

3.傣族是怎样欢迎的?画出相关词语,理解当时的心情。

4.指导朗读:一句来了!感情要充沛,声音要自然,语气、语调可根据自己的理解体现出个性。前几句要做好声音和感情铺垫。

四、写字练习

1.重点:思、寿、凤、凰。凤凰二字笔要写成竖撇。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展示作品,学生互评互议。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

1.出示生字卡,组词。

2.摘苹果游戏,检查词语。

二、细细品读,感情升华

1.学生自由朗读四至八自然段,小组内交流学习收获。

2.全班交流,品读思考,教师相机:

①从插图中发现穿的什么衣服?他为什么穿傣族服装?表情怎样?理解笑容满面,并练习说话。

②和傣族是怎样过泼水节的?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

用一手一手,一边一边练习说话。

③你觉得和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④为什么傣族感到1961年的泼水节特别难忘?和人们为什么那么开心?

3.朗读指导,边读议边想象,要满怀深情地朗读,读出无比幸福,难以忘怀的情感。结尾感叹句要情绪激动,但不能只是提高声音,要虚实结合,读出陶醉在幸福中的感觉。

4.小结全文。泼水节景难忘、人难忘、情难忘。

三、拓展

1.将收集到的的,故事等资料介绍给同学们。

2.民俗我知道。由学生扮演不同民族的人介绍各民族风俗习惯。

四、写字

1.出示其余生字。学生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练习书写。

2.教师巡视指导。

3.作品展示,学生互评互议,评小小书法家。

(民族街小学刘冬梅)

《简单的排列组合》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简单的排列组合》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简单的排列组合》教案1

【背景】

为了进一步提高堂效率,提升学生学习力,逐步落实数学堂与“学习力”相结合的自学为主堂教学模式,提升青年教师的整体素质,进步培养青年教师良好的教学能力。我们二年级数学组于XX年10月开展了全员赛活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本篇教案集授教师努力及组内教师智慧,较能体现学校的主流教学模式,是一篇的案例。

【教材简析】

本节的内容是数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例1简单的排列与组合。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应用得很广泛,是学生学习概率统计的知识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本教材在渗透这一数学思想方法时就做了一些探索,把它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

教材的例1通过2个卡片的排列顺序不同,表示不同的两位数,属于排列知识,而简单的排列组合对二年级学生来说都早有不同层次的接触,如用1、2两个数字卡片来排两位数,学生在一年级时就已经掌握了。而对1、2、3三个数字排列成几个两位数,也有不少学生通过平时的益智游戏都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地排列。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在设计本节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处理了教材。整堂坚持从低年级儿童的实际与认知出发,以“感受生活化的数学”和“体验数学的生活化”这一教学理念,结合实践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体验数学。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使学生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初步经历简单的排列和组合规律的探索过程;

2.使学生初步学会排列组合的简单方法,锻炼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数字卡片。有关景色的、生字词卡。

【课前预习】

预习数学书99页,思考以下问题

1、用1、2两个数字能摆出哪些两位数?

2、用1、2、3这3个数字能摆出哪些两位数?可以动手写一写。

3、想一想:你是怎么摆的,先摆什么,再摆什么?有什么好方法才会不遗漏,不重复。

【教学过程】

1、合作探究排列

师:同学们,请看这就是数学广角乐园,数学广角里给我们准备了这么多的闯关游戏,敢不敢试一试?(不怕)你们真是勇敢的好孩子。咱们先来创关。

(出示:用数字卡片1、2、3可以摆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呢?)

师:关,用数字卡片1、2、3可以摆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呢?

生汇报。对不对呢?我们来验证一下,听清要求。

同桌合作,一人摆数字卡片,一人把摆好的数记录下来,写好马上做好,比比哪桌合作得又好又快。

实际作,教师巡视。

板演反馈,同时汇报不同的摆法和想法。

无顺序的汇报→正确的汇报→比较方法→学生说方法→师板书→起名称

师:请把你写出的两位数读出来(无序→正确,师板书,),比较一下谁的更全面一些?(提问其他的),为什么XX同学没有完全摆对而这名同学却摆得这么准呢?他有什么诀窍吗?(生边回答师边数字板演示,并进行板书)

师:谁能给这个方法起一个名字呢?

谁还有其它的方法要介绍给大家?

象这样因为数字的位置不同而拼组出了不同的两位数,这样的问题在数学上就叫排列。

师:大家都采用各种方法摆出了6个不同的两位数。真了不起啊!今后我们在排列数的时候,要想既不重复也不漏掉,就必须要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关,进入下一关

2、感知组合

师:同学们,第二关问题是:如果三个人握手,每两个人握一次,三人一共要握多少次呢?

师:大家看,我在和他握手,他也在和我握手,不管我们的位置如何变化只要我们的手不松开我们两个人就是只握了一次手。

那三个人握手到底要握几次?以小组为单位,组长记录次数,其他三人演示,看看每两个人握一次手,三个人一共要握手多少次?

师:两个人握一次手,三人一共要握3次手。

(板书展示握手过程)

3、对比思考——追寻本质

师:老师现在有一个疑问,排数字卡片时用3个数可以摆出6个数,握手时3个同学却只能握3次,都是3,为什么出现的结果会不一样呢?

结论:摆数与顺序有关,握手与顺序无关。

摆数可以交换位置,而握手交换位置没用。

【反思】

本节体现了两个特色

1、预设有效问题是进行数学思维的关键

“思”源于“问题”,要通过“问题解决”使儿童获得知识、方法、能力及思想上的全面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问题”。因为学生数学思考的形成就是借助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及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之中。在这节中,在每一个活动之前,教师都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感兴趣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用1、2、3这三个数字,可以编出几个两位数呢?”、“三个人每两人互相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几次手?”只有面对这样的好“问题”,学生才能自觉的全身心地投入到问题解决之中,才能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比较,对这些规律的观察、感悟,对所得结论的描述、解释。而这一过程又正是学生形成数学思考的过程。

2、逐步感悟有序思维的必要性

有序思维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让学生通过学习逐步感悟到有序思维的必要性就显得犹为重要了。用1、2、3这三个数字,可以编出几个两位数,让学生非常自然地、主动地进行猜数,并产生怎样思考才能既不重复也不遗漏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通过学生思考“用1、2、3写(摆)两位数”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探究新知,尊重学生的个性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初步感悟有序的写(摆);交流讨论,再说一说你是怎么写(摆)的,它好在哪里?等问题,促使学生去观察、去发现,促进了学生对其隐藏着的数学思想的领悟、认识;通过全班交流,学生得到了两种基本的排序方法(列表法和图示法),进一步体验到按一定的顺序思考的价值并初步掌握方法。,抓住鼓励表扬的握手游戏这一契机,突破教学的难点(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让学生通过猜一猜、演一演等形式,使他们对其规律进行本质的探究,在活动中体验感受排列与组合的不同。这里,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反思等一系列探索活动,体会到思之要有“据”、思之要有“理”、思之要有“序”,这不仅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思考,更是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会科学的探究方法。

这节注重了排列组合的有序性,而对排列组合的合理性诠释得还不够到位。还有些堂上的动态生成的资源捕捉利用不够及时到位等等。我想这在以后教学中还应多反思,多注意的。

《简单的排列组合》教案2

【背景】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需要用排列组合解决的知识。如体育中足球、乒乓球的比赛场次,密码箱中密码的排列数,电话机容量超过多少电话号码就要升位等。在数学学习中经常要用到推理,如加法和乘法的一些运算定律的推导过程,能被2、5、3整除的数的推导等。这节课安排生动有趣额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进行学习。例1给出了一副学生用数学卡片摆两位数的情境图,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先用2个卡片摆,学生通过作感受摆的方法以后,再用3个卡片摆;然后小组交流摆卡片的体会:怎样摆才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

【教材分析】

“数学广角”是新编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是新教材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出的新的尝试。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学生学习概率统计的知识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这部分内容重在向学生渗透简单的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使学生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初步经历简单的排列和组合规律的探索过程;

2.使学生初步学会排列组合的简单方法,锻炼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数字卡片。

【教学方法】

观察法、动手作法、合作探究法等。

【课前预习】

预习数学书99页,思考以下问题:

1、用1、2两个数字能摆出哪些两位数?

2、用1、2、3这3个数字能摆出哪些两位数?可以动手写一写。

3、想一想:你是怎么摆的,先摆什么,再摆什么?有什么好方法才会不遗漏,不重复。

【教学准备】

PPT

【教学过程】

……

一、以游戏形式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数学广角做游戏。在门口设置了?,?上有密码。这个密码盒的密码是由数字1、2组成的一个两位数,想不想进去呢?

师:谁告诉老师密码,帮老师打开这个密码盒?(生尝试说出组成的数)

生:12、21

师:打开密码盒

师:打开了密码锁,进入数学广角乐园。一关一关的进行闯关活动。关:1、2、3能摆出哪些两位数?第二关:如果3人见面,每两个人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几次手?

(设计意图:不拘泥于教材,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引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又渗透了简单组合及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方法的数学思想,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

二、游戏闯关活动对比

师:老师现在有一个疑问,排数字卡片时用3个数可以摆出6个数,握手时3个同学却只能握3次,都是3,为什么出现的结果会不一样呢?

结论:摆数与顺序有关,握手与顺序无关。

摆数可以交换位置,而握手交换位置没用。

(设计意图:以相同数量进行对比,为什么数字要比握手多一半呢?引发学生知识冲突从而引发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应用拓展,深化探究

1、数字宫

师:第三关现在我们去那里玩呢?我们一起看看!

从0、4、6中选择两个数字排成两位数,有几种排法?

总结:为什么和上面发现的结果不一样呢?问题出在谁的身上呢?(0)

为什么?(0不能做一个数的位)

2、选择线路

师:同学们,米老鼠带我们欣赏完数学广角,准备回家了,有几条路供它选择?演示:

问题:数学城堡到家里,到底有几种走法呢?

(1)分组讨论。

(2)学生汇报,教师演示。

(3)板书:A——C A——D A——E B——C B——D B——E

(设计意图:题目层次性强,与生活联系密切。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做到了以下几个亮点突破:

1、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整课节始终用创设的游戏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激发积极性。我设计了:门上的锁密码是多少?本节课通过闯关游戏创设“数字排列”中有趣的数字排列,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探究欲望。又如通过创设“握手活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似的情境,唤起了学生“思考、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兴趣。

2、课堂中始终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合作学习。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特别提倡的学习方式。本节课设计时,注意选则合作的时机与形式,让学生合作学习。在教学关键点时,为了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参与,我选择了让学生同桌合作;在解决重难点时,我选择了学生六人小组的合作探究。在学生合作探究之前,都提出明确的问题和要求,让学生知道合作学习解决什么问题。在学生合作探究中,尽量保证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并深入小组中恰当地给予指导。合作探究后,能够及时、正确的评价,适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领悟新知。

本课通过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多种教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悟协调合作,既让学生感悟了新知,又体验到了成功,获取了数学知识,真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简单的排列组合》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通过观察、作、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规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并通过互相交流,使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情感目标:

①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并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②使学生在探索规律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 :找出简单排列与组合的规划,并能解答简单的排列与组合问题。

教学难点 :简单区分排列与组合的异同。

教学准备 :数字卡片、、衣服、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到一个有趣的地方去玩,想去吗?

板书:数学广角

想去的话,要通过老师的考核才能去的。

猜一猜:我的年龄是由数字3和5组成的两位数。

学生猜测并说明理由。

二、探究学习

1、3个数字可以摆出多少个不同的两位数?

课件出示:猜一猜,我家座机号码是0713-62147()()

先让学生猜一猜。

师:你们这样猜要猜到什么时候啊?这样吧,老师再给你提供一些信息:

剩下两个数字是由1、3、8三个数字中的两个。

(1)摆一摆

用手中的数字卡片摆一摆,共有几种可能?

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三张数字卡片,请你们动手摆一摆,同桌合作,一个人摆数,一个人记录。同学们尝试拼摆,并且将探究结果写出来。

教师巡视,留意学生的几种:有序的(先确定十位的,先确定个位的)、无序的、有遗漏的、有重复的。

(2)说一说

请几名学生(有代表性的)汇报。呈现在黑板

师:哪些是对的?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如果学生还是说不出,教师可以学生观察有序的一种,1在什么位,1在十位的两位数能摆几个,师可用卡片同时演示;除了1还有哪些数可以在十位,他们分别又有几个两位数?像这位同学就是想到先确定十位。那么这位同学又是先确定什么的呢?或问除了先确定十位,还有其他方法吗?)

这样先确定十位或个位的方法好在哪里?(板书不重复、不遗漏)

(3)猜数

师:范围越来越小了,再给你些信息

课件再给出信息:这两个数的和为9,个位不是8。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数学广角——简单的排列组合》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数学广角——简单的排列组合》教学设计2、组合

(1)恭喜你们,猜对了,你们考核过关!来,同桌互相握手祝贺一下。

师:同桌2人互相握手几次?演示两人握手,可以说我和你握手,也可以说你和我握手,但算握手的`次数的话,算几次?

这里也有三位小朋友在握手,她们是怎么握的?出示:每两人握手一次,三人共要握几次?

要说清楚握了几次,怎么握的,他们没名字怎么说得清楚?你觉得刚才说的方法麻烦不麻烦?怎样表示才能又清楚又简洁?

对啊,我们数学有自己的语言,可以用符号、图形来表示,更快更清晰。(师标上1、2、3)

(2)想一想,写一写

(3)为什么三个数排成6个两位数,握手只有三次?(课件出示)

师小结:生活中很多事情需要我们有序地思考,有些与顺序有关,有些与顺序无关,比如搭配衣服。

三、巩固提升

1、搭配衣服

该出发了,老师想打扮得漂亮些。这里有二件上衣和二条裤子,你能帮老师选一套衣服吗?

该怎么搭配呢?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案?

师:你们摆出了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是怎么想的?

请生上台展示。

师:现在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老师要你们把刚才的想法用连线的办法表示出来,你们会吗?

生在练习本上连线。

2、照相排队

小丽、小芳、小美三人想站成一排拍照留念,她们有几种站法?

生上台演示。得出一共有6种不同的站法。

师: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展示她们三人的站法?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试试吧。(可以是文字,符号,数字等)

4、路线

课件出示:从数学广角回到家中有几条路可走?

你会选择那条路呢?

学生讨论,汇报。

5、电话号码

师:在数学广角玩的开心吗?记得有什么开心的事要打电话让老师也听听。

课件出示:老师的手机号码:18942167()()()

三个数字是由1、6、8组成的,猜一猜,老师的手机号码可能是多少呢?

四、拓展延伸

师:今天我们在数学广角里玩,你有什么收获?

生自由发言

师:老师课后留了一个小问题,请同学们讨论好之后告诉我。

课件:09里面是不是任意三个不同的一位数字,都能排成6个两位数呢?

《简单的排列组合》教案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作、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组合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增境,激发兴趣。

师:今天我们要去"数学广角乐园"游玩,你们想去吗?

二、作探究,学习新知。

<一>组合问题

l、看一看,说一说

师:那我们先在家里挑选穿上漂亮的衣服吧。(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思考:这么多漂亮的衣服,你们用一件上装在搭配一件下装可以怎么穿呢?(指名学生说一说)

2、想一想,摆一摆

(l)讨论:有这么多种不同的穿法,那怎样才能做到不遗漏、不重复呢?

①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老师参与小组讨论。

②学生汇报

(2)作:小组同学互相合作,把你们设计的穿法有序的贴在展示板上。(要求:小组长拿出学具衣服、展示板)

①学生小组合作作摆,教师巡视参与小组活动。

②学生展示作品,介绍搭配方案。

③生生互相评价。

(3)师观察:

种方案(按上装搭配下装)有几种穿法? (4种)

第二种方案(按下装搭配上装)有几种穿法? (4种)

师小结:不管是用上装搭配下装,还是用下装搭配上装,只要做到有序搭配就能够不重复、不遗漏的把所有的方法找出来。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许多这样的问题,我们都可以运用有序的思考方法来解决它们。

<二>排列问题

师:数学广角乐园到了,不过进门之前我们必须找到开门密码。(课件出示课件密码门)

密码是由1、2 、3 组成的两位数.

(1)小组讨论摆出不同的两位数,并记下结果。

(2)学生汇报交流(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点击课件展示密码)

(3)生生相互评价。方法一:每次拿出两张数字卡片能摆出不同的两位数;

方法二:固定十位上的数字,交换个位数字得到不同的两位数;

方法三:固定个位上的数字,交换十位数字得到不同的两位数.

师小结:三种方法虽然不同,但都能正确并有序地摆出6个不同的两位数,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

三、课堂实践,巩固新知。

1、乒乓球赛场次安排。

师:我们先去活动乐园看看,这儿正好有乒乓球比赛呢.(课件出示情境图)

(l)老师提出要求:每两个运动员之间打一场球赛,一共要比几场?

(2)学生思考.

(3)指名学生汇报.规

2、路线选择。(课件展示游玩景点图)

师:我们去公园看看吧。途中要经过游戏乐园。

(l)师观察:从活动乐园到游戏乐园有几条路线?哪几条?(甲,乙两条)从游戏乐园去公园有几条路线?哪几条?(A,B,C三条)(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展示)

从活动乐园到时公园到底有几种不同的走法?

(2)学生思索后小组交流 。

(3)全班同学互相交流 。

3、照像活动。

师:我们来到公园,这儿的景色真不错,大家照几张像吧.

师提出要求:摄影师要求三名同学站成一排照像,每小组根据每次合影人数(双人照或三人照)设计排列方案,由组长作好活动记录。

(1)小组活动,老师参与小组活动 。

(2)各小组展示记录方案 。

(3)师生共同评价 。

4、欣赏照片.

师:在同学们照像的同时,小丽一家三口人也正在照像呢,看看她们是怎样照的.(课件展示照片集欣赏)

四、总结

今天的游玩到此结束,同学们互相握手告别好吗?如果小组里的四个同学每两人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几次手?

《简单的排列组合》教案5

教学内容:

简单的排列组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活动,找出简单的排列数或组合数。

2.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过程:

1.借助作活动或学生易于理解的事例来帮助学生找出组合数。师生共同分析练习二十五第1题。让学生小组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2.利用直观图示帮助学生有序地、不重不漏地找出早餐搭配的组合数。

3、出示练习二十五第3题。

学生看题后,四人小组讨论出有多少种求组合数的方法。

4、学生汇报。

(1)图示表示法(两种)。学生用画简图的方式来表示抽象的数学知识。

(2)其他的方法,例如聪聪或明明分别可以和每一个小朋友合影(分步时,可以把确定聪聪作为步,也可以把确定明明作为步),教学时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至于学生用哪种方法求出来,都没关系。但要学生思考如何才能不重不漏,发展学生有序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学生自己用图示表示时,可以很开放,比如,可以用正方形表示聪聪,圆形表示明明,并分别在正方形和圆形里标上序号。实际这是发展学生用数学化的符号表示具体的能力的一个体现。

(4)如果学生用简图的方式来表示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二年级上册的例子或借助学具卡片摆一摆。

2.“做一做”

(1)练习二十五第7题。

通过活动的方式让学生不重不漏地把所有取钱的情况写出来。

(2)练习二十五第9题。

用两种图示法表示两两组合的方式(比较简单的两种方式)。在教学中也要允许有的学生把所有的情况逐一罗列出来,只要他通过自己的方法探索出所有的组合数,都是应该鼓励的。

教学反思:

高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高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理解组合的意义,正确区分排列、组合问题;

(2)使学生掌握组合数的计算公式、组合数的性质用组合数与排列数之间的关系;

(3)通过学习组合知识,让学生掌握类比的学习方法,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排列、组合问题求解与剖析,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思维深刻性,学生具有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小节的重点是组合的定义、组合数及组合数的公式,组合数的性质。难点是解组合的应用题。突破重点、难点的关键是对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的掌握和应用,并将这两个原理的基本思想贯穿在解决组合应用题当中。

组合与组合数,也有上面类似的关系。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m≤n)个元素并成一组,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个元素的一个组合。所有这些不同的组合的个数叫做组合数。从的角度看,从n个元素的有限集中取出m个组成的一个(无序集),相当于一个组合,而这种的个数,就是相应的组合数。

解排列组合应用题时主要应抓住是排列问题还是组合问题,其次要搞清需要分类,还是需要分步.切记:排组分清(有序排列、无序组合),加乘明确(分类为加、分步为乘).

三、教法设计

1.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建议把排列与组合的概念进行对比的进行学习,这样有利于搞请这两组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2.学生与老师可以合编一些排列组合问题,如“45人中选出5人当班干部有多少种选法?”与“45人中选出5人分别担任班长、副班长、体委、学委、生委有多少种选法?”这是两个相近问题,同学们会根据自己身边的实际可以编出各种各样的具有特色的问题,教师要学生辨认哪个是排列问题,哪个是组合问题.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在编题辨题中澄清了概念.

为了理解排列与组合的概念,建议大家学会画排列与组合的树图.如,从a,b,c,d4个元素中取出3个元素的排列树图与组合树图分别为:

2.高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理解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记法

(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

(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教学重点: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

一些简单的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内容分析:

是中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在小学数学中,就渗透了的初步概念,到了初中,更进一步应用的语言表述一些问题例如,在代数中用到的有数集、解集等;在几何中用到的有点集至于逻辑,可以说,从开始学习数学就离不开对逻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基本的逻辑知识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也是认识问题、研究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这些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也是本章学习的基础

把的初步知识与简易逻辑知识安排在高中数学的最开始,是因为在高中数学中,这些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例如,下一章讲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就离不开与逻辑

本节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实例入手,引出与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还给出了画图表示的例子

这节课主要学习全章的引言和的基本概念学习引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的基本概念

是论中的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在开始接触的概念时,主要还是通过实例,对概念有一个初步认识教科书给出的“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也简称集”这句话,只是对概念的描述性说明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数集的发展,复习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质数与和数;

2.教材中的章头引言;

3.论的创始人——康托尔(德国数学家)(见附录);

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5.教材中例子(P4)

二、讲解新课:

阅读教材部分,问题如下:

(1)有那些概念?是如何定义的?

(2)有那些符号?是如何表示的?

(3)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

的有关概念:

由一些数、一些点、一些图形、一些整式、一些物体、一些人组成的.我们说,每一组对象的全体形成一个,或者说,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也简称集.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的元素.

定义: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

1、的概念

(1):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形成一个(简称集)

(2)元素: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的元素

2、常用数集及记法

(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记作N,

(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或N+

(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记作Z,

(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记作Q,

(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记作R

注:(1)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数0

(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或N+Q、Z、R等其它数集内排除0的集,也是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Z

3、元素对于的隶属关系

(1)属于:如果a是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

(2)不属于:如果a不是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

3.高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小节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5(必修)第三章第3小节,主要内容是利用平面区域体现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借助图解法解决在线性约束条件下的二元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值与解问题;运用线性规划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如资源利用,人力调配,生产安排等)。突出体现了优化思想,与数形结合的思想。本小节是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典例,它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的特性。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本小节内容建立在学生学习了一元不等式(组)及其应用、直线与方程的基础之上,学生对于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数形结合思想有所了解.但从数学知识上看学生对于涉及多个已知数据、多个字母变量,多个不等关系的知识接触尚少,从数学方法上看,学生对于图解法还缺少认识,对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的掌握还需时日,而这些都将成为学生学习中的难点。

三、设计思想

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归纳为主要手段,以问题解决为目的,以多媒体为重要工具,激发学生的动手、观察、思考、猜想探究的兴趣。注重学生充分体验“从实际问题到数学问题”的数学建模过程,体会“从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思维过程,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究新知的过程;提高学生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掌握用平面区域刻画二元一次

不等式(组)的方法;了解线性规划的意义,了解线性约束条件、线性目标函数、

可行解、可行域和解等概念;理解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会利用图解法求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值与相应解;

2、过程与方法: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活动中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化归能力、探索能力、合情推理能力;

3、情态与价值:在应用图解法解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化归能力与运用数形结合思想的能力;体会线性规划的基本思想,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服务于生活的特性.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用平面区域刻画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及用图解法解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

难点:二元一次不等式所表示的平面区域的探究,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

程探究,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的探究.

六、教学基本流程

课时,利用生动的情景激起学生求知的XX,从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引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基本概念,并为线性规划问题的引出埋下伏笔.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分类讨论,大胆猜想,细心求证,得出二元一次不等式所表示的平面区域,从而突破本小节的个难点;通过例1、例2的讨论与求解学生归纳出画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具体解答步骤(直线定界,特殊点定域);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第二课时,重现引例,在学生的回顾、探讨中解决引例中的可用方案问题,并由此归纳总结出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基本过程:理清数据关系(列表)→设立决策变量→建立数学关系式→画出平面区域.让学生对例3、例4进行分析与讨论进一步完善这一过程,突破本小节的第二个难点。

第三课时,设计情景,借助前两个课时所学,设立决策变量,画出平面区域并引出新的问题,从中引出线性规划的相关概念,并让学生思考探究,利用特殊值进行猜测,找到方案;再学生对目标函数进行变形转化,利用直线的图象对上述问题进行几何探究,把最值问题转化为截距问题,通过几何方法对引例做出完美的解答;回顾整个探究过程,让学生在讨论中达成共识,总结出简单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的基本步骤.通过例5的展示让学生从动态的角度感受图解法.再现情景1,并对之作出完美的解答。

第四课时,给出新的引例,让学生体会到线性规划问题的普遍性.让学生讨论分析,对引例给出解答,并综合前三个课时的教学内容,连缀成线,总结出简单线性规划的应用性问题的一般解答步骤,通过例6,例7的分析与展示进一步完善这一过程.总结线性规划的应用性问题的几种类型,让学生更深入的体会到优化理论,更好的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而运用于生活的特点。

4.高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导数概念的实际背景;

2)理解导数的概念、掌握简单函数导数符号表示和基本导数求解方法;

3)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

4)能进行简单的导数四则运算。

2、过程与方法:

先理解导数概念背景,培养观察问题的能力;再掌握定义和几何意义,培养转化问题的能力;求切线方程及运算,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态及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学的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

教学重点:

1、导数的求解方法和过程;

2、导数公式及运算法则的熟练运用。

教学难点:

1、导数概念及其几何意义的理解;

2、数形结合思想的灵活运用。

教学课型:复习课(高三一轮)

教学课时:约1课时

5.高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与作用

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它不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与函数思想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学习数列也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内容做好准备。而等数列是在学生学习了数列的有关概念和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基础上,对数列的知识进一步深入和拓广。同时等数列也为今后学习等比数列提供了学习对比的依据。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熟练掌握_________________。

(2)学生的知识经验较为丰富,具备了教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3)学生思维活泼,积极性高,已初步形成对数学问题的合作探究能力。

(4)学生层次参次不齐,个体异比较明显。

二、目标分析

新课标指出“三维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应该以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正确价值观。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以知识技能的培养为主线,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把这两者充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新课标指出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因此目标的制定和设计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____在教材内容中的地位与作用,结合学情分析,本节课教学应实现如下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初步掌握判别函数单调性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归纳、抽象、概括,自主建构单调增函数、单调减函数等概念;能运用函数单调性概念解决简单的问题;使学生领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函数单调性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数学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难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教法、学法分析

(一)教法

基于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高二学生的年龄特征,按照临沂市高中数学“三五四”课堂教学策略,采用探究――体验教学法为主来完成教学,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法上我采取了:

1、通过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问题引入课题,为概念学习创设情境,拉近数学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2、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紧扣概念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正确地形成概念.

3、在鼓励学生主体参与的同时,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教会学生清晰的思维、严谨的推理,并顺利地完成书面表达.

(二)学法

在学法上我重视了:

1、让学生利用图形直观启迪思维,并通过正、反例的构造,来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的质的飞跃。

2、让学生从问题中质疑、尝试、归纳、总结、运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一)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是一个教师的“导”,学生的“学”以及教学过程中的“悟”构成的和谐整体。教师的“导”也就是教师启发、诱导、激励、评价等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支架,把学习的任务转移给学生,学生就是接受任务,探究问题、完成任务。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把“教与学”完美的结合也就是以“问题”为核心,通过对知识的发生、发展和运用过程的演绎、解释和探究来组织和推动教学。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新课标指出:“应该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从我们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出问题,问题的设计改变了传统目的明确的设计方式,给学生的思考空间,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2)探究,建构概念。

数学概念的形成来自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但概念的高度抽象,造成了难懂、难教和难学,这就需要让学生置身于符合自身实际的学习活动中去,从自己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经历“数学化”、“再创造”的活动过过程.

(3)自我尝试,初步应用。

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的模仿与记忆,数学思想的领悟和学习过程更是如此。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亲身经历和实践体验,师生互动学习,生生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4)当堂训练,巩固深化。

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使学生深切体会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方法,从而实现对知识识的再次深化。

(5)小结归纳,回顾反思。

小结归纳不仅是对知识的简单回顾,还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知识、方法、经验等方面进行总结。我设计了三个问题: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的体验是什么?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技能?

(二)作业设计

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对本节课学生知识水平的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延伸与,注重知识的延伸与连贯,强调学以致用。通过作业设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看到自己的潜能,从而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的形成.

6.高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二)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弧度的意义;了解角的与实数集R之间的可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系;熟记特殊角的弧度数.

(三)过程与能力目标

能正确地进行弧度与角度之间的换算,能推导弧度制下的弧长公式及扇形的面积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新的度量角的单位制(弧度制)的引进,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的精神;通过对弧度制与角度制下弧长公式、扇形面积公式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弧长及扇形面积公式在弧度制下的简洁美.教学重点

弧度的概念.弧长公式及扇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与证明.教学难点

“角度制”与“弧度制”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角度制:

初中所学的角度制是怎样规定角的度量的?规定把周角的作为1度的角,用度做单位来度量角的制度叫做角度制.

二、新课:

1.引入:

由角度制的定义我们知道,角度是用来度量角的,角度制的度量是60进制的,运用起来不太方便.在数学和其他许多科学研究中还要经常用到另一种度量角的制度—弧度制,它是如何定义呢?

2.定义

我们规定,长度等于半径的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1弧度的角;用弧度来度量角的单位制叫做弧度制.在弧度制下,1弧度记做1rad.在实际运算中,常常将rad单位省略.

3.思考:

(1)一定大小的圆心角?所对应的弧长与半径的比值是否是确定的?与圆的半径大小有关吗?

(2)学生完成P6的探究并归纳:弧度制的性质:

①半圆所对的圆心角为

②整圆所对的圆心角为

③正角的弧度数是一个正数.

④负角的弧度数是一个负数.

⑤零角的弧度数是零.

⑥角α的弧度数的|α|=.

4.角度与弧度之间的转换:

①将角度化为弧度:

②将弧度化为角度:

5.常规写法:

①用弧度数表示角时,常常把弧度数写成多少π的形式,不必写成小数.

②弧度与角度不能混用.

弧长等于弧所对应的圆心角(的弧度数)的与半径的积.

例1.把67°30’化成弧度.

例2.把?rad化成度.

例3.计算:

(1)sin4

(2)tan1.5.

课后作业:

①阅读教材P6–P8;

②教材P9练习第1、2、3、6题;

③教材P10面7、8题及B2、3题.

【如何创新优化中职学校数学课堂教学环节】 课堂教学的5个基本环节

中职学校数学教师要加强教学创新,关键是要创新 教学设计 。虽然教师的新理念为教学设计提供了创新的源泉,但要提高中职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一定要在教学设计方面下足功夫,在课堂上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教学设计要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学数学教学要使得每个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让学生从数学中学习到生活必需的数学,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尽量贴近实际生活,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并且应用于生活”。如在讲解《概率》这一章时,如果一开始就讲概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大部分学生会听不懂或不理解这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和艰难的运算过程,容易产生烦躁和厌学的。为避免这种心理的产生,笔者在讲课时,引入了乡下赶集时常见的情境:

街头有人席地设摊,白布上醒目地写着:“抽签有奖销售”,任何人都可以免费从摊主小布口袋中的20个小球(其中有l0个红球,10个白球)中摸出l0个,除摸得5红5白这种情况外,其他各种情况均可马上获得奖金(或实物)。奖金设置如下:摸得10红或10白者奖50元;摸得9红1白或9白1红者奖25元;摸得8红2自或8白2红者奖5元;摸得7红3白或7白3红者奖1.5元;摸得6红4白或6白4红者奖0.5元。但摸得5红5白者必须用6元钱向摊主购买两双袜子。

提问:这种免费抽签的有奖销售,你会去摸吗?笔者还准备了一个箱子,里面装有10个红色的乒乓球和10个白色的乒乓球,让学生亲身体验。这样就把“现实中的学生”置于“现实中的数学问题”这个学习情境中,然后再引入新课题‘概率”的概念。这样的教学安排,使学生乐在其中,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教学内容,并能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功用。

二、教学设计要新颖化

一个新颖的教学设计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其保持高度的兴趣,进而有效地改善其感知、记忆、想象、思维和实践能力,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成效。在数学的百花园中,趣味题比比皆是,如我国古代的“百鸡问题、韩信点兵、猴子问题”,国外的“牛顿九树阵”等问题,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可将这些趣味题与新知识联系起来,设置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笔者在讲解《排列组合》这一章时,先设计一个阿凡提的故事作为引入:“阿凡提的几个穷朋友在一饭馆里吃饭,常遭到老板的嘲笑和戏弄,阿凡提帮他们出了个主意。一天,阿凡提带领他们又来吃饭,把钱袋摇得叮当响。饭毕,阿凡提跟老板说:我们以后天天都在你这里吃饭,每天这样付饭钱太麻烦了,我们就一段时间结一次帐,等我们这十个人又按照今天的位置坐时,再结帐,我们付双倍的钱。阿凡提是当地的名人,不会赖帐,又听说是付双倍的钱,老板满口答应。可许多天过去了,还不见他们付钱。同学们,算算看,老板什么时候会拿到饭钱呢?”如此引入给学生以新奇之感,以趣引路,以情导航,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僵化呆板的课堂教学变成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让学生在积极探索中习得新知识。

三、教学设计要兴趣化

中职提倡“抬头教学”,要让学生自信地抬着头,兴趣盎然地听课并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兴趣是关键。心研究表明:兴趣是人们积极、主动地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心理学家皮亚杰也曾指出:“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足以使工作具有趣味,因而使它看起来容易做而且减少疲劳。”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兴趣去营造轻松、愉快和融洽的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笔者讲授“重复试验模型”时,针对的都是男生班级,由于男生对篮球很感兴趣,于是对整个课堂教学进行了如下设计:

首先,以2007年4月26日至5月6日“火箭VS爵士”的篮球赛为切入点,让学生欣赏一小段有关赛事的片段,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列出七场比赛中姚明的罚球情况数据表:给出表格后,以6人为一组,把全班学生分成9组,让每组学生利用学过的“概率统计定义”估算:姚明罚球命中的概率是多少?课堂马上活跃起来,学生很快算出姚明罚球命中率P=0.9。再在这命中率基础上采用“问题教学法”,由浅入深提出六个问题:

问题l:姚明次罚球罚中与第二次罚球罚中的概率有没有影响?罚球四次,概率相互之间有没有影响?问题2:姚明每次罚球可能出现几种不同的结果?问题3:姚明罚球四次这个具有什么特征?问题4:姚明四罚次中的概率?次不中的概率?问题5:姚明四罚次中而后三次不中的概率?问题6:姚明四罚只中一次的概率?

让每组学生合作讨论并逐步解决这些问题,由问题1至问题3出“重复试验模型”的概念,由问题4至问题6,让学生推导出姚明n投k中的概率计算公式:,从而得出重复试验概率公式。让学生利用这个公式计算其他情况的命中率。整个设计都以姚明罚球命中率为主线,根据学生的兴趣调动了课堂气氛,使每组学生都能积极地探讨相关的内容,课堂教学收效显著。

四、教学设计要专业化

中职明确要求,课要为专业课服务,文化课应当与专业课衔接。教师要根据所教班级的专业,大致了解专业课的内容,以便适当地安排教学进度为专业课服务。如在教模具专业班级时,他们的课程包括基础和测量等内容,涉及三角函数的知识,但时间上与数学教学存在冲突,数学要在后一个学期才讲解三角函数的内容,为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笔者调整教学进度,将三角函数的内容提前讲授。

除了在进度安排上与专业课相协调外,教学内容设计应尽量贴近专业。如在讲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时,对于专业班的学生,笔者在结尾设计一个探索题:某公司在国庆期间组织先进员工到华东六市,参加旅游的人数估计为10~25人,现派代表两家旅行社的收费,情况如下:设你是该公司的办公室负责人,你会选择哪一家旅行社,使支付的旅游费用较少?

总之,只要不断创新,大胆改革,设计符合中职学校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中职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定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从而达到为专业课的教学服务的目的,真正体现中职数学大纲的要求。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836084111@qq.com,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