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游戏心得 >  > 

进士可以做几品官 进士能当多大官

进士出身的京官熬到老能有几品?不出意外五品已经是极限了

清代进士出身者如果在京为官,那么熬到老应该能到几品?这是一个读者提出的问题,或许在很多人看来,清代的进士含金量还是很高的,有了这个身份,仕途前程应该有保证,不说大学士尚书,至少混个侍郎一类的还是有机会的。

进士可以做几品官 进士能当多大官进士可以做几品官 进士能当多大官


进士可以做几品官 进士能当多大官


然而事实却非如此,通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文官引见样本来看,京官中进士出身者终能够升到二品的并不多,甚至连三品、四品的数量也很少。归结起来,主要是由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进士是科举考试中功名,但却不是学历。明清时期殿试之后按例还要举行一次朝考,通过考试方能成为翰林院庶吉士。根据文献的统计,清代新科进士当中,至少有45%以上能成为庶吉士,这个数量还是很大的。

进士与庶吉士入仕的情况是有很大别的。进士的仕途大致都是从六部开始,然后按照既定的升迁路线一步一个脚印往上爬。如果了解清代的文官制度,就知道进士在京任职,初任岗位一般都是主事、中书一类的小京官,而且都有一个为时三年的试用期。

而庶吉士走的是另外一条路,即以翰林官为起点,初次授职往往都是检讨、编修一类的。如果晋升那么就会在翰林院、詹事府、礼部、上书房、内阁等部门中任职。与进士相比,庶吉士作为重点培养对象,更容易获得提拔,这也符合明清时期“非翰林不入内阁”的这一说法。

京城各衙门中,有很多岗位明文规定是必须翰林出身的,比如汉大学士、内阁学士、礼部尚书、侍郎、吏部右侍郎等非翰林不能升任,进士几乎无缘这些职务。

进士在京任职者,常见的升迁路线就是沿着主事、员外郎、郎中、侍郎这条主线在走,当然也有在都察院、通政司以及各院、寺任职的,但其共同特征就是要讲资历按部就班升迁。

事实上进士出生者在京城各衙门中并没有什么优越感,因为汉臣中几乎清一色都是进士见怪不怪,只有庶吉士身份地位为尊崇,越级提拔或是数年几迁司空见惯。

京城文官职务中,正从一品、正从二品、正从三品、正从四品的职务虽然不少,但人数编制十分有限。依次为:

大学士、协办大学士、尚书、左都御史、各部院左右侍郎、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宗人府宗丞、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尹、光禄寺卿、太仆寺卿、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都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顺天府府丞、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等。

粗略统计,在京各衙门中文官从四品以上的职务全部加起来大致也只有一百多人而已,而且满、蒙、汉军旗人占据了一大半,真正出身的多也就几十人。

需要强调的是,清代六部的编制在设计上是很不科学的,正二品的侍郎以下,居然没有正从三品、正从四品的职务,直接就跳到了正五品的郎中。本来六部的事务繁岗位也多,仅仅是正五品的郎中和从五品的员外郎就有好几十个,可他们晋升的通道比较狭窄。

相反,郎中、员外郎的权力却很大,尤其是户部、刑部这两个事务多的衙门,郎中、员外郎几乎可以与侍郎平起平坐,分管某一方面的重要政务。可以这样认为,郎中、员外郎的实际权力与品级官位很不匹配,至少也该是正从四品。

一般情况下,进士出身的郎中、员外郎很难晋升,因为更高级别的岗位大多被翰林出身的庶吉士所垄断。原本正五品的六部郎中之上就是从四品的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但这些职务清一色都是学官,主管的是文化工作,所以非翰林出身者不能胜任。

故六部郎中、员外郎晋升,的出路就是调任外省知府,运气好的越级提升为道员。不过在地方文官系统中,进士出身者且在部院担任过郎中、员外郎的,更容易升至按察使、布政使乃至督抚。

说到底,清代在京的文职京官圈中,从上至下普遍还是存在学历这一现象的。加上翰林官的数量比较多,所以进士出身者往往难有出头之日,熬到老能混个员外郎、郎中也就到头了。当然这并不,也有不少人官至一品,但仅仅是小概率而已。

秀才、举人、贡士、进士分别能担任什么官?

秀才是童生考中之后获得的称呼,秀才没有官职。举人可以在地方上担任县令什么的,贡士是可以入围省级选拔官员的资格赛,再往上就是进士,可以当状元去翰林院之类的。

秀才,是没有当官资格的,举人可以九品小官,贡士是举人参加礼部考试的学生,不代表可以当什么官员,而每一个贡士都是准进士。

举人可以在地方上担任基层官员,秀才能在地方的官位当官,只不过不是直接由指派的,接近于我们现在的村支书。

举人可以当的不仅仅是九品小官,宋朝有的知州就是举人出身,比如润州知州,有的知府也仅仅是举人,还是排名靠后的举人。。。

有二品大员直接把刚刚中举的读书人绑回家做了自己的女婿,然后女婿还没有参加同年的殿试,就在刑部有四品实职了。。

宋朝的举人也是看排名的,排名靠前的,有机会有能力有手段,完全可以做一方大员。有的举人,明明只是一府之地的乡兵都虞侯,但却背负着从三品武官的虚职,可不可怕?(宋朝的虚职,可以理解为体系,就是挂个军衔、爵位,白拿银子。)

秀才、举人、贡士、进士就是相当于现在的大学生,硕士生研究生,博士后只是一个学位罢了。

秀才一般没有什么特别的官职,只是读书人受到人们的尊重而已,而后面的三个一个比一个官职大。

秀才是等级的,所以是当不了官的,举人可以谋个小官,进士可以直接有品级。

秀才是当不到官的,一般都是状元才有官做的。

宋朝进士授予几品

1、宋太祖:状元,“即授秘书省校书郎、直史馆”。秘书省校书郎为从八品,直史馆为馆职。一般新及第进士、诸科则授九品司寇参军。

2、太宗、真宗、仁宗三朝:诏新及第进士吕蒙正以下等为将作从八品监丞,第二等为正九品大理评事,并通判诸州,各赐钱二十万。同出身以下免选注初等幕职、判司簿尉。

3、其后:自今制科入三等、进士人及第,并除大理评事、签书两使幕职官厅公事或知县;代还,陛通判;再任满,与试馆职。制科入四等、进士第二、第三人,并除两使幕职官;代还,改次等京官,送审官院。制科入四等次、进士第四、第五人,并试衔知县;任满,送流内铨,与两使职官。锁厅人比类取旨。

宋代的科考分为:解试(州试)、省试(由礼部举行)和殿试。解试由各地方进行,通过的举人可以进京参加省试。省试在贡院内进行,连考三天。为了防止,考官俱为临时委派,并由多人担任。考官获任后要即赴贡院,不得与外界往来,称为锁院。考生到达贡院后,要对号入座,同考官一样不得离场。试卷要糊名、誊录,并且由多人阅卷。而殿试则于宫内举行,由亲自主持及定出名次。自宋代起,凡于殿试中进士者皆即授官,不需要再经吏部选试。

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古代进士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

进士是学历,不是官职

相当于大学生(及以上)学历

不过进士是做官的重要条件,相当于考核通过

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并不是官职名称。

在编的,就是代补和候补

进士是学历,不是官职

明朝进士是什么级别

古代进士不是官,没有品级。

进士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但本身尚没有成为官员。一般需要经过吏部筛选后,授予具体的官职,这个官职才有品级。

具体到明代,一甲名为状元,授修撰(从六品);第二、三名分别为榜眼、探花,授编修(正七品)。二、三甲可选为庶吉士,或授给事中、主事、中书舍人、行人、太常博士、国子博士等官,或授地方府推官、府同知、县令、县丞等官。

所以,一般进士进入官场后,都是从正七品开始起步,至于以后发展到哪一步,就看个人努力了。秀者将进入内阁,成为一二品的朝廷大员,一般的,奋斗一生止步在四五品地方大员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836084111@qq.com,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