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婷 致橡树 舒婷致橡树表达了什么
- 游戏资讯
- 2024-11-18 10:15
- 1
舒婷的《致橡树》中,表达的是什么样的爱情观?
根,紧握在地下;在爱情中要保持自主;有同甘共苦的勇气;爱情中的包容性。
舒婷 致橡树 舒婷致橡树表达了什么
舒婷 致橡树 舒婷致橡树表达了什么
舒婷 致橡树 舒婷致橡树表达了什么
这首诗共36行,前13行诗人用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六个形象,对传统的爱情观进行否定;14~36行正面抒写了自己理想的爱情观。《致橡树》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郑州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高校大学语文教科书。
作品赏析
虽然舒婷说过《致橡树》“并非一首爱情诗”,但更多的读者还是愿意把它当情诗来欣赏。
这首诗通过整体象征的艺术手法,用“木棉”对“橡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诚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
可以看出,诗人在选取诗歌创作材料时有着精心的设计:橡树是那样适合代表男性的阳刚之美,而木棉则又是那样贴切地代表了女性的自强自立以及与男性平等的要求。这首诗一诞生,橡树和木棉,就成为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崭新的意象。
诗篇一开始用了两个设和六个否定性比喻,表达出了自己的爱情观:她既不想高攀对方,借对方的显赫来炫耀虚荣;也不想一厢情愿地淹没在对方的冷漠浓荫下,独唱那单恋的歌曲。
她既不想高攀对方,借对都被风暴折断;方的显赫来炫耀虚荣;也不想一厢情愿地淹没在对方的冷漠浓荫下,独唱那单恋的歌曲。作为女性,她默认应该具有脉脉含情的体贴和温柔,但又认为不能仅仅停留在这种状态;她承认铺垫和衬托能使对方的形象更加出众和威武,但又觉得这仍不能代表爱情的全部。
为了对方,自己应奉献出“日光”般的温暖,应倾泻出“春雨”般的情意。但她并不满足于这些:“不,这些都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诗人鲜明地表示她必须和对方站在同等的位置——你是树,我必须是树且是同样高大挺拔的树;你站着,我也必须站着,且要平等地立于天地间。
《致“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这句话出自作家舒婷于1977年3月的所写的《致橡树》。橡树》赏析
全诗采用抒情主体“木棉”对“橡树”做诚挚的表白,把二者人格化、心灵化,使这两个中心意象从外到内都闪射出思想和审美的光芒。木棉可以理解为是充满青春气息的柔中带刚的现代女性美的象征,也可以理解为那是炽热、丰富的感情及一份深沉的个性。橡树则显示了种阳刚的气质,那是伟岸、刚强的性格象征。
此诗有了这种独特、精美的意象作为象征核心,就自然地脱离了具体的有限的形体,具有丰富的内涵。它既可以看作是男女之间平等真诚的爱情,也可以理解为一种亲密、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诗人巧借“木棉”的表白,派生并组合了一系列蕴含丰富的具体意象。
舒婷的《致橡树》我觉得表达是同舟共济、风雨与共的爱情观。彼此双方都是的个体,不用靠着对方的名头来炫耀自己,希望彼此是并且平等的。
是否定一方攀附,单方痴恋,一味奉献的三种爱情观,作者强调不要不顾自己的人格尊严,不顾一切的向上爬,这样很不好。
《致橡树》表达的是一种双方思想,地位平等的关系,感性上,表达了对忠贞不渝的爱的信仰;理性上,又表达出一种谁也不依赖谁的,在爱对方的同时,也不会迷失自我
致橡树是写给谁的
作者:舒甚至日光。甚至春雨。婷《致橡树》是一首写给祖国的诗,作者将祖国比喻成橡树,自己比喻成木棉,表明自己愿意与祖国同甘共苦,愿意一直追随祖国。
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而不展现欢容。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
舒婷
致橡树 舒婷 原文
致橡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
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吹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创作背景: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爱—而不留在心上。—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舒婷(舒婷致橡树)主要经历
1964年就读于厦门一中,1969年,舒婷在“上山下乡”洪流中插队到闽西山区。1972年,舒婷以自己姨继女身份,被照顾回城。今天小编辑给各位分享舒婷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舒婷致橡树分析解答,如果能解决你想了解的问题,关注本站哦。
舒婷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主要作品有:《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心烟》、《秋天的情绪》、《硬骨凌霄》、《露珠里的“诗想”》、《预约私奔》、《柏林,一根不发光的羽毛》、《Hi十七岁》、《今夜你有好心情》、《舒婷诗文自选集》、《舒婷的诗》、《舒婷文集》(三卷)、《当代文库精读-舒婷集》、《致橡树》。1、人物
舒婷,女,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舒婷,原名龚佩瑜,从小随父母定居于厦门,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
2、人物生平
50年代中期,母亲带着她和兄妹三人从漳州回到厦门,被分寄在祖母和外婆家里。舒婷从小随母亲在外婆家长大。
四岁起,外祖父就拿唐诗当儿歌教她念,外婆则娓娓讲述“三国”、“水浒”、“聊斋”哄她上床睡觉。小学三年级,有了一点阅读能力,便开始取五花八门的书籍来看,一直到初中,也因此眼睛越来越坏。
1979年4月,《诗刊》从《今天》上选发了舒婷的《致橡树》,两个月后,又发表了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和《这也是一切》。1983年加入作家协会。
2013年04月28日再次高票当选厦门文联。
舒婷的介绍
舒婷(1952-),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与北岛、顾城齐名,但事实上,她的诗歌更接近上一代载道意味较浓的传统诗人
出版的诗集有《双桅船》(1982)、《舒婷顾城抒情诗选》(1982)、《会唱歌的鸢尾花》(1986)、《始祖鸟》(1992)、《舒婷的诗》(1994)。
“新诗潮”中的鲜活色彩
在新时期新诗潮跃升的态势中,一批女诗人悄然崛起,以各具特色的诗作,为诗坛带来鲜活的色彩和蓬勃的生面,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舒婷。
舒婷,(1952-),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1969年开始创作,1979年公开发表作品。主要诗集有《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作品翻译成20多国文字,境外出版5个语种诗集单译本。
一位“油印”派诗人诞生
舒婷乳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厦门人,祖籍泉州。1957年“反右”运动中,父亲被遣送到边远山区劳动改造,和美的家庭因而而破裂,这一切遭遇使她过早体味到人世沧桑。她从小随母亲在厦门外婆家长大。
舒婷6岁读小学时便有了正式学名龚舒婷。到了小学三年级有了一点阅读能力,便开始从大人的书橱里抽取五花八门的书籍来读。延至初中,一直是“小资”情调的批判对象。初中二年级时适逢“”爆发,舒婷狂热了半年之后遂成名副其实的逍遥派,悄悄藏在家里手不释卷,接触了雨果、巴尔扎克、托尔斯泰、马克·吐温等世界文豪的大量作品。1969年"上山下乡"的洪流席卷而至,她把普希金的诗集打进行装赴闽西太拔公社插队落户。在农村她开始写日记,抄各种中外大诗人的作品,并把写信当作生活的莫大享受,她顺手写下的几首诗竟在知青中流传开来。
20岁那年,舒婷以独生子女为由被照顾回城。在待业期间,她在建筑公司做临时工,干过宣传、统计、炉前工、讲解员、泥水匠。1975年,舒婷正式调织布厂当工人。这一年,她的几首辗转流传的诗,经人介绍给下放永安的老诗人蔡其矫。这位老诗人非常看重舒婷的诗才,在长期通信中,不厌其烦地抄诗送她,几首是她读了聂鲁达、波特莱尔以及许多当代国外有代表性的诗,开阔了她的艺术视野。
1977年,舒婷调至灯泡厂做起了累人的焊锡工,同年,经蔡其矫介绍结识了青年诗人北岛,这件事深刻地影响了她日后的创作,她说"不啻受到一次八级"。1978年,舒婷应约在北岛、芒克主编的油印刊物《今天》创刊号上,发表了诗歌《致橡树》和《呵,母亲》,此后,她的诗作多次在《今天》和福建的油印刊物《兰花圃》上出现,成为许多文学青年喜爱的"油印"派诗人之一。
“新诗潮”与传统诗潮的沟和桥
1979年4月和6月,《诗刊》先后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和《这也是一切》,引起诗坛的关注。《福建文学》自1980年第2期开始,展开了舒婷诗歌作品的讨论,历时11个月。舒婷无形中成了“新诗潮”的代表人物之一。
1981年,她的创作在争议中达到高峰期,此后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和福建出版社分别出版了诗集《双桅船》和《舒婷顾城诗选》,一时为众多诗歌爱好者和青年读者所争相购买。
1982年,舒婷与诗评家陈仲义结婚并且因孕期不适而搁笔。她的沉寂持续了将近3年时间,于是和文坛有了种种猜测,其中有关舒婷创作后劲儿不足的传闻最多。这期间,她收到五、六千封读者来信,这使她不安、感慨。1984年她发表了组诗《你们的名字》,告慰那些关心她的读者。之后,她双陆续发表诗作,数量却不如从前。
1986年她出版了新诗集《会唱歌的鸢尾花》,较前那种美丽忧伤的诗风有了变化。
在“后崛起派”面前沉着应战
1985年以后,舒婷另辟蹊径,将创作精力转入到散文领域。她的散文带着诗的特质与韵味,浪漫感伤、聪颖多思的诗人情怀,在散文写作中发挥得淋漓尽致。1988年舒婷出版散文集《心烟》,多为忆往之作,显示了作家散文创作的一种探索走向。
1985年至,舒婷应邀分赴前西德、法国、美国、意大利、荷兰、英国和印度等参加了多种诗会和文化活动,并由法国、前西德、前东德出版了3种诗集译本。她的诗曾被译成外文的有英、德、法、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瑞典、荷兰、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印度、朝鲜等10多个。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1976——1979年全国中青年诗人作品奖;1982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诗集《双桅船》获届新诗诗集奖。1985年、1996年由《晚报》和《星星》诗刊社分别发起的“全国十名的青年诗人”投票选举中,舒婷两次入
舒婷简?
舒婷女,原名龚佩瑜,祖籍福建泉州,1952年四月二十五日(农历)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作家协会一级文学创作,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文联,福建省作家协会。
1957年,父亲被错划为右派,分配到山区,五岁时随母亲住在厦门,长期寄养在外婆家,,964年就读于厦门一中,只念了一年多就遇上“”经过半年狂热后,成为一个逍遥派,阅读了大量的中外文学名著。1969年下乡到闽西太拔公社,边劳动边开始练习写作,记了大量的日记和随笔。并与朋友们通讯,其间有些诗作在知青中流传。离开山区前,把厚厚几本日记全烧了。返回厦门后,当过八年工人,曾先后干过泥水工、挡纱工、浆洗工、焊锡工等。
1978年在民间刊物《今天》创刊号上发表了诗作《致橡树》,1979年,月号的《诗刊》给予了转载,使该诗成为写作1,年来首公开发表的处女作。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其他诗作发表在报刊上,这些诗作在文学界和上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为此,《福建文学》自,,,,年第二期起,围绕其诗作展开了长达11个月的讨论,使其成为大陆朦胧诗潮的代表人物之一。
1980年,调入福建省文联。1985年应邀参加了西德地平线艺术节,同时访问了法国;1986年应邀去美国举行了为期两个月的个人作品朗诵会,并参加了洛杉矾“中美作家第三次会谈”;1987年应邀参加了意大利蒙代罗文学发奖仪式及研讨会;1988年,应邀参加了荷兰鹿特丹第十九届诗歌节,并顺访了英国;1990年,应邀去印度参加了纪念尼赫鲁诞辰100诗歌节。
曾先后创作发表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出版过多部诗集。《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76———1979年全国中青年诗人作品奖。出版的诗集主要有:《双桅船》(1982年,获届新诗诗集奖)、《舒婷顾城抒情诗选》(福建出版社,1982年)《会唱歌的鸢尾花》(四州文艺出版社,1986年)、《始祖鸟》(海峡文艺出版社,19,,年)。还出版过散文集《心烟》、《活弦》等。以及曾在国外出版过个人单行诗集译本四种,与别人合集两种。其诗歌作品曾先后被瑞典、荷兰、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印度、韩国、等十几个和地区译成本地文字发表。
1985年和1986年,在由《晚报》和《星星》诗刊分别发起的“全国的十名青年诗人”的读者投票选举中,曾两度入选,被评为的十名青年诗人之一。
舒婷是什么诗派的代表人物
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舒婷出生时,祖父循族谱“佩”字辈,为其起名叫“龚佩瑜”,瑜是美玉,佩戴美玉的意思。舒婷在上时,母亲嫌这个名字不谐音,于是改名为龚舒婷。《诗刊》刊用她的首诗《致橡树》时沿用“舒婷”,如此舒婷便成了她的笔名。
女诗人舒婷的资料介绍
舒婷,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代表之一。舒婷崛起于70年代末的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辈的诗风,在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她们的诗一改新诗明白如话、几近分行散文式的传统特点,意蕴深厚而不显露,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阐述的余地,使许多诗失却传统的明朗色彩,蒙上了一层朦朦胧胧的氛围。他们用朦胧诗表达了一代人对命运的反思,对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审慎思索和批判。
成就荣誉
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1980年全国中青年诗歌作品奖,并被编入选入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和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双桅船》获全国首届新诗诗集奖、1993年庄重文文学奖;《真水无香》获第六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年度散文家授奖”。另《在那颗星子下——中学时代的一件事》节选自沪教版六年级下的语文教材,十分准确地写出了孩提时代的人的心声。
写作特点
舒婷诗歌特有女性的细腻和敏感,如她对爱的细腻感受,以及对人生的苦难的体悟,充盈着浪漫主义和理想色彩,对祖国、对人生、对爱情、对土地的爱,既温馨平和又潜动着。她的诗擅长运用比喻、象征、联想等艺术手法表达内心感受,在朦胧的氛围中流露出理性的思考,朦胧而不晦涩,是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风格相结合的产物。
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用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
《流水线》《神女峰》《会唱歌的鸢尾花》《一种演奏风格:舒婷自选诗集》(诗集,作家出版社,2009)《很是惭愧,父亲》等。
人物评价
通过古典与现代,融会素直与曲婉,深入时代与人生的潜流,找寻个我生命经验和群体情愫的契合而直启心理潮汐之触点:现实感伤,情志追怀,理想诉求,于清隽蕴藉之诗意境界,传达她独自深入的灵魂的歌吟,和被这歌吟洗亮了的诗性人生——传统面影与现代气质的完美融合,常态写作与个在探求的经典体现。
一九六九年,我与我的同代人一起,将英语课本(我的上大学的梦)和《普希金诗抄》打进我的背包,在撕裂人心的汽笛声中,走向异乡。月台上、车厢内一片哭声。我凝视着远山的轮廓,心想,十二月革命人走向流放地时一定不哭的。我要在那里上完高尔基的“大学”。
生活不断教训了我的天真。然而这个人间大学给予我的知识远远胜过任何挂匾的'学院。
挤在破旧的祠庙中,我听过吉他悒郁的乡思;坐在月色朦胧的沙渚上,我和伙伴们唱着:“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躺在芬芳的稻草堆里,听着远处冷冷的犬吠,泪水无声地流着再艰难的日子都有它无限留恋的地方。我曾像我的伙伴那样,从一个山村走到另一个山村,受到各知青点的接待。我所看到和听到的故事,那些熟悉而又遥远的面影,星星一样密布在我记忆的天空。我曾经发誓要写一部艾芜的《南行记》那样的东西,为被牺牲的整整一代人作证。
于是,我拿起了笔。
——舒婷《生活、书籍与诗》
舒婷及作品
舒婷崛起于70年代末的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辈的诗风,在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舒婷及作品,一起来看看吧。
舒婷的个人
舒婷,原名龚佩瑜,祖籍福建泉州,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漳州龙海),生长在厦门。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与北岛、顾城齐名,但事实上,她的诗歌更接近上一代载道意味较浓的传统诗人,反抗性淡漠了许多。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
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西德,法国,美国,荷兰,日本,意大利,印度等.1985年,应邀访问西德,法国.1986年,应邀去美国举行个人作品朗诵会.1987年,应邀出访意大利.
舒婷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的敏感。情感的复杂、丰富性常常通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神女峰》、《惠安女子》),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辩力量,又楚楚动人。
舒婷主要作品
著有诗集
《双桅船》
《会唱歌的鸢尾花》
《始祖鸟》
散文集
《心烟》
《秋天的情绪》
《硬骨凌霄》
《露珠里的“诗想”》
《舒婷文集》(3卷)
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1980年全国中青年诗歌作品奖,《双桅船》获全国首届新诗诗集奖、1993年庄重文文学奖。
舒婷诗集欣赏
1、《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千百次把我的伤口撕裂。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2、《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祖国啊!
我是
我是你祖祖辈辈
是“飞天”袖间
——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窝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祖国啊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3、《也许》
——答一位读者的
也许我们的心事
总是没有读者
也许路开始已错
结果还是错
又被大风一个个吹灭
也许燃尽生命烛照别人
身边却没有取暖之火
也许泪水流尽
土地更加肥沃
也许我们歌唱太阳
也被太阳歌唱着
也许肩上越是沉重
信念越是巍峨
也许为一切苦难疾呼
对个人的不幸只好沉默
也许
由于不可抗拒的召唤
我们没有其他选择
——答一位青年朋友的《一切》
不是一切大树
不是一切种子
都找不到生根的土壤;
不是一切真情
都流失在人心的沙漠里;
不是一切梦想
都甘愿被折掉翅膀。
不,不是一切
都像你说的那样,
不是一切火焰
都只燃烧自己
而不把别人照亮;
不是一切星星
都仅指示黑暗
而不报告曙光;
不是一切歌声
都只掠过耳旁
不,不是一切
都像你说的那样!
不是一切呼吁都没有回响;
不是一切失却都无法补偿;
不是一切灭亡都覆盖在弱者头上;
不是一也许我们点起一个个灯笼切心灵
都可以踩在脚下,烂在泥里;
不是一切后果都是眼泪血印,
一切的现在都孕育着未来,
未来的一切都生长于它的昨天。
希望,而且为它斗争,
请把这一切放在你的肩上。
5、《礁石与灯》
站在我的肩上,亲爱的——
你要勇敢些
黑色的墙耸动着逼近,
发出渴血的,阴沉沉的威胁,
痛苦浸透我的沉默,
沉默铸成了铁
如我的胸口,不能
为你抵挡所有打击,
舒婷致橡树写作背景
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龙海市石码镇,祖籍福建泉州,原名龚佩瑜,后改名龚舒婷,当代女诗人、作家。历任福建省文联、作协。厦门市文联;作协第四届理事、第五届全委会委员、第六、七、八届团委员;第十二届代表;第十一届委员;福建省政协第六、七、八届委员、第九届常委。舒婷致橡树写作背景如下:
也不止像泉源<致橡树>是舒婷创作于1977年3月的爱情诗。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作为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之作,<致橡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言自明的。
舒婷别具一格地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让主人公化作一株木棉,采用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坦诚、开朗地倾诉了自己诚挚、坚贞的爱情观。通过木棉树对橡树的“告白”,来否定世俗的、不平等的爱情观,发出新时代女性的宣言。
“橡树”象征着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则体现了一种全新的女性人格,摆脱了旧式女性纤柔、妩媚的秉性,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与舒婷所歌咏的女性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
舒婷曾经谈过《致橡树》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实际上,这首诗的产生既简单又普通。”舒婷回忆说。1975年,福建有位曾经在写作上给予她很大帮助的归侨老诗人蔡其矫到鼓浪屿作客,一天晚上,舒婷陪他散步时,蔡其矫向她说起这辈子碰到过的女孩。
在20世纪70年代公开谈论喜欢的女孩子是件大胆的事。蔡其矫说,有漂亮的女孩子,却没有才气;有才气的女孩子又不漂亮;又漂亮又有才气的女孩子,又很凶悍,他觉得找一个十全十美的女孩子很难。
舒婷说,当时她听了后很生气,觉得那是大男子主义思想,男性与女性应当是平等的,于是,当天晚上,她就写了首诗《橡树》交给蔡其矫,后来发表时,才改作《致橡树》。C.把的传统意识和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技巧结合得浑然一体,使他成为地地道道的“的诗人”。
实际上,橡树是可能在南国跟木棉树生长在一起的,在这首诗中,是将它俩作为男性与女性的指代物。
舒婷的致橡树 原文 及英文
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致橡树》
又像英勇的火炬,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我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舒婷诗作《致橡树》中,“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是指哪种树?
舒婷诗作《致橡树》中,“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是指哪种树?
正确:木棉树
《致橡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像和你站在一起。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根,紧握在地下,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C.句是短句,恰好呈现出走过江南的匆匆情态;第二句与句相反,亦显露出等待的漫长 心理 。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不是一切深渊都是灭亡;——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1977.3.27
2019致橡树阅读诗歌
痛苦的希望啊阅读 诗歌 《致橡树》,回答问题。
致橡树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叶,相触在云里。
【阅读习题】
1、诗人不像“凌霄花”,不学“痴情的鸟儿”,不似“泉流”“险峰”甚至“日光”“春雨”,这些意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从全诗来看,本诗可以分为两部分,可以作为切分点的诗句是:
3、试分析诗中所写的橡树、木棉的象征意义。
4、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组是()
A.跫音春帷窗扉
B.炫耀慰籍泉源
C.痴情威仪相融
D.红硕霹雳虹霓
5、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或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跫(qióng)音春帷(头发)窗扉(门像刀,像剑,)
B.炫(xuàn)耀慰藉(jiè)归(回家)人
C.威仪(外貌仪表)相融(róng)向(对着)晚
D.红硕(大)霹雳(lì)虹霓(ní)
6、全是朦胧诗作者的一组是()
A.舒婷顾诚北岛梁小斌
B.舒婷顾诚白岛郑愁予
C.海子穆旦顾诚郑愁予
D.海子北岛徐志摩余光中
A.“用良好的文字写作,形象准确,声籁华美,而且是地现代的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
B.贯穿着两种互补的气质神韵,一是豪放、爽快、豁达的“仁侠”精神,一则是曲折动人、情意绵绵、欲语还羞的婉约情韵。
D.表达了作者对人生道路的思考,对命运的反思,对生活某些方面的审慎思索和批判。
8、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A.郑愁予的《错误》在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愁予风”之所以能长盛不衰,与这首诗有着很大的关系。
B.“美丽的错误”是《错误》的诗眼;心上人越来越近确实美丽,但不能相见则是一个错误;诗人把两个相互矛盾的词组合在一起,可谓妙笔生花。
C.舒婷的《致橡树》、《墙》与顾城的《一代人》、《远和近》、梁小斌的《雪白的墙》,都是朦胧诗的代表作。
D.《致橡树》采用了先立后破的构思方式,扬弃了旧式的传统的爱情观,表达了理想的新型的爱情观。
9、《错误》开头说“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对这两句诗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季节”前面加限制词“等在”,表明“季节”漫长,女子等待亦漫长,突出了“闺怨”心绪。
B.“容颜如莲花的开落”日复一日,表明时间流淌,女子打扮了又打扮,“女为悦已者容”,等待心上人归来。
D.如把句的“走过”换成“回来”,似乎可以说得通,但“等待”意义就此中断,且不能与结尾“过客”和谐。
10、下列比喻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错误》中“小小的城”“窗扉紧掩”比喻女子不愿见到男子的心理。
B.《致橡树》中“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语言”比喻男女内心深处彼此相知
C.《错误》中“三月的春帷不揭”比喻女子心绪不佳,不愿梳妆打扮。
11、怎样理解《错误》中“美丽的错误”?
12、在《错误》一诗中,主人公无法成为一个“归人”,只能是一个“过客”。联系古代诗歌的抒情传统想想,其原因有哪些?
13、当代诗《错误》在用词上具有古典诗词的雅致,你能找出几个词语吗?
【阅读】
1、表达了诗人对旧的观念、旧的的否定的坚决反叛,以及争取女性尊严、地位和人格价值的思想感情。
2、“不,这些都还不够!”
3、橡树:是一种象征了伟岸、正直、刚强、坚定而又胸怀宽广的男性阳刚的形象。
4、B(慰藉)
5、C(向晚,接近夜晚)
6、A(B郑愁予不是,C穆旦与郑愁予不是,D徐志摩与余光中不是)
7、D(应是舒婷的特点)
8、D(应是先破后立)
9、B(“容颜如莲花的开落”分“开”与“落”两个方面,花“开”是女子听到马蹄声而绽开了笑脸,花“落”是马蹄声没有停下来而收敛了笑容)
10、A(女子因为见不到心上人而孤独)
11、下列两种理解,回答任何一种都可以:(1)女子听到过路人的马蹄声,误以为心上人归来,谁知道不是心上人,心情无比失望;(2)确实是女子心上人的马蹄声,但他过家门而不入,“归人”成了“过客”,让女子无比失望
12、他可能是一个,很可能在行军中路过家门而不入;他可能是一个商人,家很可能只相当于他的旅馆;他可能是一个书生,很可能没有考上不回家了,也有可能考上之后当了什么“驸马”
13、“容颜”“向晚”“跫音”“春帷”“窗扉”“归人”“过客”
;
舒婷的《致橡树》中,表达的是什么样的爱情观?
4、《这也是一切》在爱情中要保持自主;有同甘共苦的勇气;爱情中的包容性。
不,这些都还不够!这首诗共36行,前13行诗人用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六个形象,对传统的爱情观进行否定;14~36行正面抒写了自己理想的爱情观。《致橡树》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郑州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高校大学语文教科书。
我是悲哀作品赏析
虽然舒婷说过《致橡树》“并非一首爱情诗”,但更多的读者还是愿意把它当情诗来欣赏。
这首诗通过整体象征的艺术手法,用“木棉”对“橡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诚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
可以看出,诗人在选取诗歌创作材料时有着精心的设计:橡树是那样适合代表男性的阳刚之美,而木棉则又是那样贴切地代表了女性的自强自立以及与男性平等的要求。这首诗一诞生,橡树和木棉,就成为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崭新的意象。
诗篇一开始用了两个设和六个否定性比喻,表达出了自己的爱情观:她既不想高攀对方,借对方的显赫来炫耀虚荣;也不想一厢情愿地淹没在对方的冷漠浓荫下,独唱那单恋的歌曲。
她既不想高攀对方,借对方的显赫来炫耀虚荣;也不想一厢情愿地淹没在对方的冷漠浓荫下,独唱那单恋的歌曲。作为女性,她默认应该具有脉脉含情的体贴和温柔,但又认为不能仅仅停留在这种状态;她承认铺垫和衬托能使对方的形象更加出众和威武,但又觉得这仍不能代表爱情的全部。
为了对方,自己应奉献出“日光”般的温暖,应倾泻出“春雨”般的情意。但她并不满足于这些:“不,这些都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诗人鲜明地表示她必须和对方站在同等的位置——你是树,我必须是树且是同样高大挺拔的树;你站着,我也必须站着,且要平等地立于天地间。
《致橡树》赏析
全诗采用抒情主体“木棉”对“橡树”做诚挚的表白,把二者人格化、心灵化,使这两个中心意象从外到内都闪射出思想和审美的光芒。木棉可以理解为是充满青春气息的柔中带刚的现代女性美的象征,也可以理解为那是炽热、丰富的感情及一份深沉的个性。橡树则显示了种阳刚的气质,那是伟岸、刚强的性格象征。
此诗有了这种独特、精美的意象作为象征核心,就自然地脱离了具体的有限的形体,具有丰富的内涵。它既可以看作是男女之间平等真诚的爱情,也可以理解为一种亲密、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诗人巧借“木棉”的表白,派生并组合了一系列蕴含丰富的具体意象。
舒婷的《致橡树》我觉得表达是同舟共济、风雨与共的爱情观。彼此双方都是的个体,不用靠着对方的名头来炫耀自己,希望彼此是并且平等的。
是否定一方攀附,单方痴恋,一味奉献的三种爱情观,作者强调不要不顾自己的人格尊严,不顾一切的向上爬,这样很不好。
《致橡树》表达的是一种双方思想,地位平等的关系,感性上,表达了对忠贞不渝的爱的信仰;理性上,又表达出一种谁也不依赖谁的,在爱对方的同时,也不会迷失自我
舒婷的"致橡树"是她几岁写的
80年代年轻的“后崛起派”曾发表"别了,舒婷北岛"的诗歌宣言,舒婷不愿输于年轻人的挑战。她说:“对于年轻的挑战者,我要说,你已经告诉我们,你将要做什么?那么,让我D.《致橡树》中“沉重的叹息”“英勇的火炬”比喻和男子一样能承担重压与奋斗。们看看,也不止像险峰,你做了什么?因为,对于一个诗人,再没有比他作品更雄辩的了”。是她25岁时写的:1.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2."致橡树"是完全没有朦胧意味的爱情诗,诗人运用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表达了明丽隽美的意象,在新诗八十年的发展史上,也许再没有其它任何一首爱情诗比它更。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创作于一九七七年三月,是后最早的爱情诗。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这是谁的哪首诗
《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象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也不止象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我如果爱你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相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吹过,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象刀象剑也象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象沉重的叹息,又象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舒婷曾经谈过《致橡树》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实际上,这首诗的产生既简单又普通。”舒婷回忆说。1975年,福建有位曾经在写作上给予她很大帮助的归侨老诗人蔡其骄到鼓浪屿作客,一天晚上,舒婷陪他散步时,蔡其骄向她说起这辈子碰到过的女孩。
在20世纪70年代公开谈论喜欢的女孩子是件大胆的事。蔡其骄说,有漂亮的女孩子,却没有才气;有才气的女孩子又不漂亮;又漂亮又有才气的女孩子,又很凶悍,他觉得找一个十全十美的女孩子很难。
舒婷说,当时她听了后很生气,觉得那是大男子主义思想,男性与女性应当是平等的,于是,当天晚上,她就写了首诗《橡树》交给蔡其骄,后来发表时,才改作《致橡树》。
“实际上,橡树是可能在南国跟木棉树生长在一起的,在这首诗中,是将它俩作为男性与女性的指代物。”她补充说。
《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象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也不止象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相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吹过,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象刀象剑也象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象沉重的叹息,又象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扩却又终身相依,展资料: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通过拟物化的艺术手法,用木棉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诚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
节“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表达木棉她既不想高攀对方,借对方的显赫来炫耀虚荣:也不想一厢情愿地淹没在对方冷漠浓荫下,独自唱那单恋的痴曲。
第二节“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说明木棉偏要打破爱情中只提倡为对方牺牲的藩篱,鲜明的表示不当附属品,只成为对方的陪衬和点缀,而是必须与对方站在同等的地位上。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表明了恋人之间的并肩携手,心心相印。"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象征男性——伟岸挺拔,刚强不屈,锋芒锐利,具有阳刚气概。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象征女性——健康活泼,美丽动人,深沉博大,坚韧不屈,具有柔韧气质。提出了现代女性所应有的爱情观。那就是男女真正意义上的平等,都以“树”的形象出现。心心相印,互敬互爱,志同道合。男女的人格不但不失去应有的光辉,在相互的掩映下更加璀璨。
作者想要表达爱情的坚贞不仅表现在使自己忠实于对方的“伟岸的身躯”,仅达到外貌的倾慕和形体的的结合,而要更进一步,把对方的工作岗位,信念和理想也纳入自己的爱情怀抱。站在同一阵地,有着同一种生活信念。
参考资料:
2、原文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
爱——不仅爱你伟岸的7、下列论述,不符合郑愁予诗歌创作特点的一项是()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
蔡其骄说,有漂亮的女孩子,却没有才气;有才气的女孩子又不漂亮;又漂亮又有才气的女孩子,又很凶悍,他觉得找一个十全十美的女孩子很难。舒婷说,当时她听了后很生气,觉得那是大男子主义思想,男性与女性应当是平等的。
于是,当天晚上,她就写了首诗《橡树》交给蔡其骄,后来发表时,才改作《致橡树》。“实际上,橡树是可能在南国跟木棉树生长在一起的,在这首诗中,是将它俩作为男性与女性的指代物。”她补充说。
参考资料来源:
1、是舒婷的《致橡树》。
2、原文是: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3、舒婷,女,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她从小随父母定居于厦门,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2016年12月,舒婷当选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致橡树》:
是舒婷创作于1977年3月的爱情诗。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作为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之作,《致橡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言自明的。 作者通过木棉树对橡树的"告白",来否定世俗的,不平等的爱情观,呼唤自由,平等,风雨同舟的爱情观,喊出了爱情中男女平等,心心相印的口号,发出新时代女性的宣言,表达对爱情的憧憬与向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836084111@qq.com,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