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游戏心得 >  >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应用论文(热力学第二定律实际应用)

举例说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实际应用

最实际的应用就是说明了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实现,请人们不要痴心妄想发明第二类永动机了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应用论文(热力学第二定律实际应用)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应用论文(热力学第二定律实际应用)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应用论文(热力学第二定律实际应用)


热力学第二定律是从热机和制冷机中得出来的,并且反过来服务于热机和制冷机。它最主要的其实是规定了自然界中一切演化的前进方向,以及不可逆性。

其实热力学第二定律定义了一个物理量:熵,并且有一个数学表达式:dS=dQ/T

熵这个物理量很有用处,如果说现代动力学离不开“相位”这个概念,那么现代热力学就离不开“熵”这个概念,关于熵有好多应用呢!最典型的:判断一个化学反应自发不自发

关于熵的世纪大讨论现在还在争论不休,有好多有意思的东西。

搜索:麦克斯韦妖、热寂说、庞加莱始态复现

关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感想

热力学第二定律是建立在对实验结果的观测和总结的基础上的定律。虽然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间未发现与第二定律相悖的实验现象,但始终无法从理论上严谨地证明第二定律的正确性。自1993年以来,Denis J.Evans等学者在理论上对热力学第二定律产生了质疑,从统计热力学的角度发表了一些关于“熵的涨落“的理论,比如其中比较重要的FT理论[2]。而后G.M.Wang等人于2002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发表了题为《小系统短时间内有悖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实验证明》[3]。从实验观测的角度证明了在一定条件下热,孤立系统的自发熵减反应是有可能发生的。虽然这些新的发现不至于影响到现存热力学的应用,但必然将对未来热力学的研究产生一定的影响。

看看正确的说法,即开尔文-普朗特说法(1851年):不可能制造出从单一热源吸热,使之全部转化为功而不留下其他任何变化的热力发电机。

热力学第二定律是建立在对实验结果的观测和总结的基础上的定律。虽然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间未发现与第二定律相悖的实验现象,但始终无法从理论上严谨地证明第二定律的正确性。自1993年以来,Denis J.Evans等学者在理论上对热力学第二定律产生了质疑,从统计热力学的角度发表了一些关于“熵的涨落“的理论,比如其中比较重要的FT理论[2]。而后G.M.Wang等人于2002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发表了题为《小系统短时间内有悖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实验证明》[3]。从实验观测的角度证明了在一定条件下热,孤立系统的自发熵减反应是有可能发生的。虽然这些新的发现不至于影响到现存热力学的应用,但必然将对未来热力学的研究产生一定的影响。

热力学第二定律是什么

速求一篇关于热力学定律在食品或生物方面的应用的文章!!!

中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与疾病不懈斗争的经验总结,热力学是源于西

方的物理化学学科,这两者一古一今、一洋一中,分属两大学科门类。乍看起来,

两者毫无关联,但是仔细分析不难发现,中学与热力学“貌离神合”、“灵

犀相通”,两者无论在思维方式方面,还是解决问题的着眼

医院物研究中心肖小河提出了中热力学观,为重新审视和研究中

特别是中性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也将为进一步阐明中医治法治则、复方配

伍规律、中效物质基础和品质效评价等提供一种新的方法体系。

与中学灵犀相通的现代学科——热力学

肖小河介绍,热力学是研究能量转换的一门学科,归属于物理化学学科。其

中的化学热力学、生物热力学一直是物理化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当今物理化学中

发展最活跃的领域。

热力学又称热动力学,起源于1824年卡诺(Carnot)对热机效率的研究,当

时的热力学研究仅研究热与机械功之间的相互转换。随着电能、化学能、生物能

以及其他形式能量的发现和应用,热力学发展成为研究热与其他形式能量相互转

换所遵循规律的一门学科。热力学的基本原理在化学现象以及和化学现象有关的

物理现象中的应用,称为化学热力学;相应地,热力学的基本原理在生命现象以

及和生命现象有关的物理现象中的应用,则称为生物热力学,或生物热力学。

热力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两个基本定律:热力学定律亦称能量守恒与转

化定律,主要研究热与其他形式能量之间相互转化的守恒关系。热力学第二定律

主要是研究热与其他形式能量之间相互转化的方向和限度的规律。

上世纪七十年代,比利时物理学家普利高津(Prigogine)通过对复杂系统演

化过程的深入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并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他指

出,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在一定的控制条件下,由于系统内部非线性的相互作

用,通过涨落可以形成稳定的有序结构,即耗散结构。耗散结构理论丰富和发展

了热力学基本理论,为人们研究包括化学现象和生命现象在内的各种生物、自然

和的复杂体系,提供了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新思维和新方法。

肖小河认为,简单来说,热力学就是采用宏观的研究方法,即主要依据系统

的初态、终态及过程进行的外部条件(均是可以测量的宏观物理量)对系统的变

化规律进行研究,而不涉及物质的微观结构和过程进行的机理。

热力学可根据人类实践经验并借助数学知识,用逻辑推理方法得出的具有普

遍意义的热力学规律,其结论可靠;但正因不涉及物质的微观结构,所以不

能对热力学规律做出微观说明。换句话说,热力学只能告诉人们,系统在一定条

件下的变化具有什么样的规律,而不能回答为什么具有这样的规律;热力学只能

告诉人们,在某种条件下,变化是否能够发生,若能发生,会进行到什么程度,

但不能告诉人们变化的速率及变化所经过的历程。

肖小河指出,热力学的上述特点和中学特别关注机体的状态表现及其系

统的平衡或有序性,以机体变化的状态表现作为参照系来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

变化的规律,从而进行辨证论治的思维模式有相通之处。

热力学阐述中复方配伍关系

中复方配伍研究也一直是中研究的难点和热点。长期以来,国内学者

主要从效理学角度,同时结合物化学手段,研究中复方配伍关系和效

物质基础,但至今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肖小河采用生物热力学方法,证实了中

配伍关系的客观存在。

肖小河认为,中复方的配伍关系实际上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处方中各单味

的效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二是全方的效物质与机体之间的理毒理作用。

从本质上说,无论是物之间相互作用,还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都属于

化学反应范畴。而任何化学反应发生时,均伴随有能量的转移和热变化。这些能

量的转移和热变化均可用热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加以检测与描述。

为此,肖小河以处方组成基本相同或相似但配伍比例不同的两对经典名方

——左金丸/反左金、麻黄汤/麻杏石甘汤为例,先采用生物热力学方法,定性定

量测定复方配伍过程中的能量转移和热变化,建立中复方配伍关系的生物热力

学模型和热谱图;再对发生显著能热变化的配伍关系,结合生物分子标记技术和

化学指纹图谱技术诊断和示踪,辅以理学和天然物化学实验,阐明其主要

效学及物质基础的异;然后,以传统给方式,在临床上进行小样本的辨证施

治验证;,结合人工智能分析技术,建立基于生物热谱图、生物分子标记和

化学指纹图谱等的中配伍关系数字化高通量检测方法和系统,从而实现了中

复方配伍变化的实时、连续、在线、无损、快速、灵敏。

通过以上研究发现,中配伍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中医经典名方配伍精当,

但不一定都是惟一的组合;生物热力学可以作为刻画中复方配伍关系的基

础方法之一,焓变(△H,指热量输出变化)可作为衡量中复方配伍变化的客观

指标之一。研究还发现,作用于生命体系的复方中,如组成配比不同,其生物

热谱图及主要热力学参数值有不同程度的改变,△H呈现明显而有规律的变化,

并与复方中寒热性中的比例之间存在映照关系。

由此,肖小河指出,中复方通过不同性物的配伍作用,调控生命体系

能量的代谢、转移和热变化(特别是△H),使机体维系新的稳定有序状态。这

可能是中复方配伍的机制之一。

中学与热力学“神交”已久

肖小河指出,中学与热力学其实“神交”已久,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两者都重在研究系统的存在状态(初态和终态)和变化方向,而不关注系统的内

部构成和变化过程;两者都工于宏观描述而疏于微观分析;两者都讲求系统平衡

与调节,远离平衡和开放条件下的生命体系和化学体系,都属于耗散结构。众多

的生理病理现象和物理化学现象都可以用耗散结构理论加以阐释。可以预见,借

鉴或融会热力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可能会为中学研究打开一个新的局面。

肖小河认为,生命体系是一个开放的巨系统,或自组织系统,或耗散结构。

一切生命活动都包含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转换(代谢)。能量流是生命活

动的主导,正常生命体系的能量代谢和转化符合热力学的基本定律,特别是开放

系统的热力学第二定律。阴阳五行论、天人合一整体观、平衡观、辨证施治等中

基本理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者虚之、虚者补之等中医治则治法,均

遵循了热力学的基本定律,特别是开放系统的热力学第二定律。机体出现异常或

生病,就是生命系统内部出现“混乱”、“无序”,患者在接受中治疗时,

无论是进行物,还是针灸、等方法治疗,其实质上是生命系统从外界吸取

“负熵流”(在热力学上,与无序相对抗的自由能和信息都称为负熵),使系统

熵增(熵是体系混乱程度的度量,熵增是体系趋于无序状或混乱的增加)减少,

降低混乱度,使其达到新的有序状态或形成新的稳态,从而恢复正常和健康。这

也符合热力学的基本理论,特别是开放系统的热力学第二定律。

从中作用的角度来看,任何中的性功能都是通过干预生命活动的能量

流、物质流、信息流的转换而实现的。如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温中散寒、益气

升阳等就是中通过干预机体的能量转换而发挥的性功能;清热解毒、滋阴壮

阳、益气补血、益气活血、益气生津、滋阴清热、温阳利水、清热生津等是中

通过干预机体能量-物质转换而实现的;而中对物质-信息转换的影响,可以产

生养血安神、活血通络、消肿止痛、平肝潜阳等性功能;中对能量-信息转

换的干预,能产生行气止痛、散寒止痛、温经散寒、清热安神等性功能。

因此,肖小河认为,作为能量转移和热变化的重要刻画工具,热力学是以体

系的状态参数为研究对象,可以定性定量测定机体生长代谢过程中以及中与机

体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能量转移和热变化,能实时、在线、无损、高效、快速地刻

画机体的表观状态及其变化情况,符合中学整体观、系统观、动态观和平衡

观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手法,有望发展成为中基础研究的新手段、新领域。

中四性的生物热力学研究

吃红参上火,吃西洋参不上火,这是为什么◇按中医来讲,这是中四

性(寒、热、温、凉)使然。那么,中四性是否客观存在?如客观存在,能否

客观测度?如何测度?其客观本质、作用机制和实际意义如何?长期以来,中

四性一直是中基础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虽然我国和日本的学者先后从不同角

度研究了中四性对机体生理病理状态及其功能的影响,初步发现四性与中枢神

经递质、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前列腺素和环核苷酸、能量代谢、内分泌

系统、微量元素等之间存在某些相关性。但从整体上讲,中四性研究至今尚未

取得突破性进展。近年来,中四性研究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肖小河认为,完全

可以将生物热力学理论引入到中四性的研究当中。

■热力学可探讨中四性

肖小河指出,“寒、热、温、凉”是中性功能的高度概括,在某种程度

上也是机体对物理热学变化的一种生理或病理感受。如温热作用于机体一般表

现为功能的亢奋,机体功能亢奋则需要消耗较多的能量,就会产生较多的热量;

反之,寒凉作用于机体一般表现为功能的抑制,机体功能抑制,则消耗能量较

少或抑制产热。

另外,中四性功能实质上就是中与生物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

作用,可能是物理反应,也可能是化学反应。而任何反应发生时,均伴随有能量

的转移和变化(表现为吸热或放热),这些能量的转移和热变化,均可用热力学

方法加以检测,用热力学理论加以刻画。微量量热学是一种能够在线跟踪检测且

非常灵敏、无损、客观有效的热能检测方法,近年来在化学热力学和生物热力学

研究中应用较广泛,有望开发成为刻画中四性的新方法。

■中四性热力学研究模式

根据以上观点,肖小河初步建立了在中学理论和热力学理论的双重指导

下,以能量(热量)为基点,以能量-物质-信息转换(代谢)为链条的中四性

热力学研究模式和方法。

首先,采用生物热力学方法,定性和定量地研究不同性物的水煎剂和血

清物成分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能量转移和热变化,建立中四性的生物热谱图

和热力学模型。

其次,对生物热力学表达异显著的不同性的物,采用DNA分子标记和

化学指纹图谱技术进行识别和示踪,以获取寒热性异表达稳定的基因片段和

与代谢产热有关的化学信号因子,寻找和克隆与寒热性相关的基因。

第三,辅以血清物化学分析和血清理学试验,阐明中四性可能的物质

基础和性作用。

第四,以传统给方式,进行小样本的寒热辨证施治的临床验证。

,结合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分析方法,阐明中四性的客观真实性和

现代科学基础及其在中医治则、中鉴定、质量控制、效评价、复方配伍、中

炮制和新开发等方面的应用价值。

■热力学方法验证中四性理论

为了凸显中“四性”的异,克服研究对象的背景不同,肖小河重点选取

中种类、植物来源、处方组成、化学成分、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基本相同或相

似的方,如人参类中、黄连不同炮制品、左金丸(黄连誜吴茱萸=6誜1)与

反左金(黄连誜吴茱萸=1誜6)进行了研究。

通过实验研究,肖小河发现,中四性是客观存在的,同时也是相对的;生

物热力学可以作为刻画中四性的有效方法之一,特别是焓变(△H)等参数可作

为重要的评价客观指标;作用于生命体系的方,如材品种不同,或产地不同、

或炮制规格不同,或处方配比不同,寒热温凉性不同,其生物热谱图及主要热

力学参数值有不同程度的改变,特别是△H呈现较明显而有规律的变化,并与传

统中医对方的赋性有映照关系。在研究中可以看出,温热性物能使供试生

物体指数生长期的生长速率常数相对减小,传代时间延长,△H增加较显著;反

之,寒凉性物能使供试生物体指数生长期的生长速率常数相对增加,传代时

间缩短,△H增加较少。

由此,肖小河认为,不同性的物作用于生命体系,能调控生命体系能量

的代谢、转移和热变化(特别是△H),使机体本身呈现寒热温凉异,从而形

成新的稳定有序状态,这可能是中四性重要的作用机制之一,也可能是“寒者

热之,热者寒之”、“实者泻之,损者益之”等中医治法治则的作用机制之一。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应用

热力学第二定律是热力学中的重要定律之一,它指出了自然界中热量的流动方向,以及能量转换的效率限制。本文将讨论热力学第二定律在现代工程技术和生物学领域中的应用。一、工程技术领域

1. 热力学中的热机效率

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任何热机的效率都受到限制,无法达到。因此,对于热机的设计和工作优化,要考虑如何提高效率。现代内燃机、蒸汽发动机、风力涡轮机等都是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和工作优化的。

2. 制冷技术的应用

热力学第二定律也指出了制冷技术的效率限制。因此,目前制冷技术多采用吸收式、压缩式制冷方式,并通过采用新颖的材料和设计,来提高制冷效率和减少能量的消耗。

3.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和开发

热能转化是可再生能源的核心,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这些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都需要热能转化技术的支持,而热力学第二定律可以指导可再生能源的限度转化和应用。

二、生物学领域

1. 细胞能量转化

细胞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热能,要通过酶催化途径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用于细胞内各种生物学过程的支持。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应用可以指导细胞内热能转化的效率,从而保证细胞代谢的稳定性。

2.生命的降熵过程

热力学第二定律可以用于解释生命为什么可以保持自身的稳定性和秩序性。因为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了自然界中热量的流动方向是从高温区流向低温区,即热量总是流向混乱状态。而生命是通过消耗能量,将自身维持在一个低熵状态下,从而保持秩序性和稳定性的。

综上所述,热力学第二定律在现代工程技术和生物学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指导我们如何进行能量转化的优化和化利用,从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保护环境,同时也揭示了生物体维持内部稳定性和秩序性的机制和原理。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物理意义

热力学第二定律是什么

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基本定律之一,内容为不可能把热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产生其他影响;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热使之完全转换为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不可逆热力过程中熵的微增量总是大于零。

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基本定律之一,内容为不可能把热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产生其他影响;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热使之完全转换为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不可逆热力过程中熵的微增量总是大于零。

谁能帮我找一篇关于热力学的论文???我的邮箱379489849@qq。com

卡诺定理错误及热力学第二定律逻辑推理不成立的证明

学物理者必知的逻辑证明卡诺定理错误 及热力学第二定律不成立

源自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25期10页 邮箱: 源自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25期10页

本文旨在探索没有任何说条件下,认识物质的物理规律时如何遵守逻辑规则推理形成正确结论,今后不被证明存在错误。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关于重物下落更快的理论存在一千多年后,某一天被伽里略是用一根绳子链接轻重物体时,推证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错误。我做了一个试验:用两个乒乓球,一个注满水,一个是空的,然后同时从高处落下,现象确实是重的下落更快。说明伽里略的发现并没有改变现象,伽里略和亚里士多德都看见了重物下落更快。但是现象还不是科学,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错误。

卡诺定理存在同样的缺陷——我们在卡诺热机的内部加入固体物质后产生了随意改变它的热容的新情形,发现卡诺热机的内部热容可以任意改变。实质上就使得理想过程从始态到终态的P—V线可以被任意改变,据此可知在不留下痕迹时热机效率可以大于η。这样逻辑推理就能证明卡诺定理错误。不要因为看见了热从高温向低温流动的现象就认为热力学第二定律成立。如果一个理论在逻辑形式上表达出现错误,那就难以成立。

摘 要:新型理想热机就是在卡诺热机的内部增加了固体物质,因此可以随意改变卡诺热机的内部热容,以前科研工作者还没有发现卡诺热机存在可以随意改变热容这个问题。对它的循环工作进行分析发现理想工作效率大于η,这样从逻辑形式上证明卡诺定理不成立。

:卡诺热机,卡诺定理,热力学第二定律

自然界的热量通过温的形式能转化为有用功后输出动力。1824年,法国工程师卡诺经过对蒸汽机的研究,总结了蒸汽机循环工作的四个过程,即高温恒温膨胀过程、绝热膨胀过程、低温恒温压缩过程、绝热压缩过程。提出了被称为卡诺热机的理想热机 [1],证明了利用温的形式产生动力的热机使热量完全转化为有用功的工作效率η为[2]:η=(T1-T2)/T1 (式中η卡诺热机效率,T1表示高温,T2表示低温。)

卡诺还在证明卡诺热机的循环工作效率的基础上建立了卡诺定理[2]:在理想条件下,任何热机使热量转化为有用功的效率不可能大于η[3],任何热机无法从单一热源获得有用功。后来,克劳修斯在卡诺定理的基础上建立了热力学第二定律。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热机从单一热源取热作功,就要产生熵 (痕迹) [4]。

1新型理想热机

图1 新型理想热机

图1是新型理想热机或系统。系统内部分为两部分:上部装有活塞,活塞下面装有理想气体,中部是一块导热良好的隔板把系统隔开为上下两部分,下部装有固体物质。可见,新型理想热机就是在卡诺热机的下部增加了固体物质。

卡诺热机的内部增加了固体物质后,我们可以利用固体物质随意改变它的内部热容。当卡诺热机没有增加固体物质时,其内部热容为理想气体的热容Cr气。然而,在增加了固体物质后,其内部热容变为理想气体的热容Cr气和固体物质的热容Cr固之和即: Cr气 + Cr固 。

卡诺热机内部增加了固体物质后再进行绝热膨胀或压缩过程时,其内部的温度变化△T与活塞运动距离S的关系为: △T= k×S× P÷Cr

(式中△T温度变化,K:k关系常数:S活塞运动距离,m:P压强,kgf / m2:Cr内部热容。)令温度变化△T时,其内部热容Cr越大,要求活塞运动距离S越大。理想气体压强P越大,则要求活塞运动距离S越小。

如果再在理想条件下分析利用固体物质随意改变卡诺热机的内部热容,那么逻辑推理就能够证明卡诺定理逻辑上不成立:

首先,取卡诺热机置于低温T2之中,在它的内部增加固体物质,使其内部热容随意变大为理想气体热容Cr气的4倍,开始让其从低温T2状态{P2、V2、T2}进行绝热压缩过程达到高温T1状态{P1、V1、T1}[5],设定活塞压缩的运动距离为1米。然后,先让其在高温热源T1之中进行高温恒温膨胀从热源T1中取热输出功,令活塞膨胀1/2米的运动距离。之后,把卡诺热机内部的固体物质取出,使其内部热容恢复到理想气体的热容Cr气。这时,再让其从高温T1{P1/2、V1/2、T1}开始进行绝热膨胀过程,因为卡诺热机的内部热容变得很小,只有绝热压缩过程的1/4倍,那么,活塞膨胀只需要余下的 1/2 米的运动距离,就能够回到低温T2状态{P2、V2、T2}上复原。由于它的膨胀复原过程中存在高温恒温膨胀取热输出功。整个循环工作中其膨胀过程输出功大于压缩过程耗用功,所以,它改变内部热容后获得的效率逻辑上大于η。如果把这个过程循环下去,它就能够不断从单一热源T1取热输出有用功。

由于我们在高温T1之中取出了固体物质,这不是痕迹。仍然可以利用固体物质改变卡诺热机的内部热容输出有用功:我们可以另取一个卡诺热机,置于高温T1之中,在它的内部增加固体物质改变内部热容为Cr气的4倍,开始,让其从高温T1状态{P1、V1、T1}进行绝热膨胀过程达到低温T2状态{P2、V2、T2},并且设定活塞膨胀的运动距离为1米。然后,(利用绝热膨胀得到的输出功)对其进行低温恒温压缩在低温热源T2之中放热耗用功,令活塞压缩1/2米的运动距离。之后,把卡诺热机内部的固体物质取出,使其内部热容恢复为Cr气。这时,再让其从低温T2进行绝热压缩过程,因为它的内部热容变得很小,只有绝热膨胀过程的1/4倍,那么,活塞压缩只需要余下的 1/2 米的运动距离,就能够回到高温T1状态{P1、V1、T1}上复原。由于它的压缩复原过程中存在低温恒温压缩放热耗用功。结果是其膨胀过程输出功大于压缩过程耗用功。这样就让高温T1之中的固体物质又回到了低温T2,不会留下痕迹。

以上利用固体物质改变卡诺热机的内部热容的两个方式中,关键是存在高温恒温膨胀从高温热源T1中取热输出功,与低温恒温压缩在低温热源T2之中放热耗用功,从而保证了它在改变内部热容后复原时获得的效率逻辑上大于η。证明卡诺定理错误。

因此:在增加了固体物质后的卡诺热机进行的绝热膨胀和压缩工作过程中,如果我们利用固体物质的热胀冷缩、热磁、热电这样几种物理性质来对外做功,同样有改变卡诺热机的内部热容的效果,并且在改变它的内部热容的贡献中也不留下任何痕迹。所以:热力学第二定律结论不成立。

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关于重物下落更快的理论存在一千多年后,某一天被伽里略是用一根绳子链接轻重物体时,推证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错误。我做了一个试验:用两个乒乓球,一个注满水,一个是空的,然后同时从高处落下,现象确实是重的下落更快。说明伽里略的发现并没有改变现象,伽里略和亚里士多德都看见了重物下落更快。但是现象还不是科学,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错误。

卡诺定理存在同样的缺陷,我们在卡诺热机的内部加入固体物质后产生了随意改变它的热容的新情形。实质上就使得理想过程从始态到终态的P—V线可以被任意改变,据此可知在不留下痕迹时热机效率可以大于η。不要因为看见了热从高温向低温流动的现象就认为热力学第二定律成立。如果一个理论在逻辑形式上表达出现错误,那就难以成立。

现代又出现了一类新型热机和装置,例如日本研制的“热磁发电机”[7]、制造的“无偏二极管’’[8]。反映出自然界还存在一个热动力原理。今后:根据这个新型热机探索物理可以揭示更多的热动力规律。

[1] 印永嘉、李大珍编:《物理化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修订本。

[2] 靳海芹 ,王筠.热机及其效率研究[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26( 8)

[3]董艳红.卡诺定理的证明[J] .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7(4)

[4]路俊哲 ,吴建琴 ,马晓栋.关于熵的理解上的几个问题[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6(1)

[5]吴建琴 ,马晓栋.循环过程的基本特征[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

[6]孟振庭 .热量概念的进一步探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日本新技术情报志[R].1983(10)

[8]徐业林.单一室温环境获得能量的实验与研究[M]. 版.科学出版社,1988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836084111@qq.com,本站将立刻删除。